近日,一则关于“亚洲最大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一附院”)西院区停诊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有观点认为,连这样规模庞大的公立医院都缩减规模,是否意味着公立医院整体进入“苦日子”?然而,真相远非如此简单。

11月20日,郑大一附院西院区正式停诊。作为该院五个院区(河医院区、东院区、西院区、北院区、南院区)中最新的一个,西院区投资5.83亿元,设有600张床位,于去年7月才正式开诊,运营仅一年多便按下暂停键。
停诊并非因患者不足。事实上,河南患者对郑大一附院的信任度极高,院区日常人满为患,接诊量长期处于高位。真正的原因是政策限制:省级医院分院区数量不应超过3个。为符合这一要求,郑大一附院不得不调整布局,保留一个主院区加三个分院区。

过去几年,郑大一附院经历了疯狂扩张。截至2025年上半年,其床位数达13810张,远超排名第二的华西医院(4900张);高峰时期日接诊量超过5万人次,年收入超200亿元。若政策允许,其扩张势头仍可能持续——毕竟河南人口近1亿,优质医疗资源高度集中于郑州。
然而,这种“一家独大”的格局正加剧医疗资源的不平衡。头部医院的虹吸效应导致患者大量流向大医院,中小医院则面临患者流失、经营困难的局面。例如,2024年10月,河南新乡第四人民医院因拖欠医护人员8个月工资,引发集体讨薪事件,暴露了基层医疗的脆弱性。

有人认为,大医院扩张能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对患者有利。但这种观点忽视了无序扩张的潜在风险:

郑大一附院西院区停诊,对基层医院而言未必是坏事。它释放了一个信号:大医院无序扩张的时代即将结束,医疗资源均衡化将成为未来发展方向。只有通过政策调控,引导患者合理分流,才能缓解基层医疗困境,构建更可持续的医疗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