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融创、碧桂园债务重组获批:房企化债进入新阶段

时间:2025-11-21 22:47:50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证券市场周刊

近期,中国房地产行业迎来重大进展:融创中国和碧桂园先后宣布债务重组计划获得通过,标志着房企债务化解模式从展期转向实质性减债。作为行业标杆企业,两家公司的重组方案落地不仅为自身赢得稳定经营窗口期,更预示着大型房企化债进入尾声,行业有望轻装上阵。

债务重组方案落地:削债规模创行业纪录

2025年11月5日,融创中国(01918.HK)境外债务重组方案获香港高等法院批准正式生效,成为首家完成境内外债务全部重组的大型房企。其95.52亿美元境外债务通过“全额债权转股权”实现基本清零,境内154亿元公开债务重组方案同步推进,提供债券赎回、股票兑付、以资抵债等选项,未选择方案的债务延期5-9.5年,利率下调至1%。

紧随其后,碧桂园(02007.HK)于11月6日宣布约177亿美元境外债务重组方案通过,采用“现金回购+股权工具+新债置换+实物付息”组合模式,预计削减有息负债11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40亿元),削债比例达66%。两家企业合计削债规模超千亿元,为行业树立深度重组标杆。

模式转型:从展期到实质减债

与以往“以时间换空间”的展期策略不同,当前房企债务重组呈现三大特征:一是削债比例显著提升,龙光、融创、旭辉等企业境外债削债比例达50%-70%;二是重组工具多元化,债转股、以资抵债、长展期等模式广泛应用;三是系统性解决债务问题,通过降低利率、拉长久期、削减本金三管齐下。

克而瑞分析指出,在销售回款和融资持续低迷的背景下,房企债务重组已从“缓期执行”转向“标本兼治”。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21家出险房企完成债务重组,化债规模达1.2万亿元,总有息负债规模近2万亿元的企业短期偿债压力大幅缓解。

行业影响:风险出清与信心修复

债务重组的实质性推进带来多重积极效应:企业现金流压力显著缓解,为保交楼工作创造条件;资产负债表优化为长期经营恢复奠定基础;行业风险加速出清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以融创为例,其境外债务重组后,2025年需偿还的公开市场债务仅剩20亿美元,较重组前下降97%。

但专家提醒,债务重组并非“一劳永逸”。中金公司指出,当前重组方案主要降低3-5年流动性风险,企业造血能力恢复仍需时间。多数企业仅完成局部债务重组,整体债务规模压降效果有待观察。未来行业经营修复可能呈现分化:部分企业聚焦传统开发业务,部分转向轻资产运营,困境资产盘活能力将成为关键竞争力。

国际经验:日本大和房屋的转型启示

日本大和房屋工业的逆势发展提供重要参考。1999-2023年,该公司通过“住宅业务向商业设施转型+REITs资产证券化”双轮驱动,净销售额从9510亿日元增至52030亿日元,复合增长率7.3%;营业利润率从5.0%提升至8.5%。其商业设施和事业设施(物流、医疗)收入占比超50%,2016-2023年通过REITs出售资产获利超800亿日元,成功实现轻资产转型。

中国路径:金科重整提供本土方案

作为中国首家获批重整的上市房企,*ST金科(000659.SZ)规划设置“投资管理、开发服务、运营管理、特殊资产”四大板块,通过特殊资产投资、改善型住宅开发、收费服务强化等举措,推动向不动产综合运营商转型。其重整方案为行业提供了“债务化解+业务重构”的双重路径参考。

随着债务重组深入推进,房地产行业正站在转型十字路口。从“高杠杆扩张”到“稳健经营”,从“单一开发”到“多元运营”,这场深度调整或将重塑行业格局,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