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并购六条”实施一周年:激活市场活力,强化产业升级

时间:2025-09-24 16:06:17 来源:商业观察杂志社 作者:商业观察杂志社



2025年9月24日,正值《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即“并购六条”)出台一周年。这一年,并购重组市场活力四射,上市公司累计披露资产重组超过2100单,其中重大资产重组达230余单。特别是今年以来,资产重组披露数量激增至1300余单,是去年同期的1.4倍,重大资产重组更是达到近160单,为去年同期的2.3倍。并购重组市场的蓬勃发展,不仅彰显了资本市场的主渠道功能,更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上市公司通过重组促进整合、谋求升级,并购重组已成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推动产业升级的强大“助推器”。重组领域聚焦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并购重组也因此成为优化资源配置的“调节器”。同时,监管包容度和审核效率的持续提升,加速了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并购重组更是成为了上市公司提质增效的“加速器”。

中证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宏胜指出:“‘并购六条’在提高交易效率、活跃资本市场、推动产业升级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已初见成效。”他进一步表示,随着改革的深入,A股市场有望涌现更多围绕新质生产力方向的并购重组案例。审核流程和支付工具等机制的不断完善,将推动更多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同时,制度包容性的提升,将为企业提供更多元化的重组支付工具和更灵活的博弈空间,营造更为有利的制度环境。

整合赋能:强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并购六条”加大了对上市公司产业整合的支持力度,产业整合已成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核心驱动力。在重大资产重组中,超过七成的案例属于产业整合。

一方面,传统行业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同行业或产业链上下游资产,补齐了供应链短板,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上市公司之间的吸收合并案例频现,如“A并A”“A并B”“H并A”等,多围绕产业逻辑进行“强身健体”。例如,国泰君安证券与海通证券的吸收合并,实现了强强联合,加速了国际一流投资银行的建设步伐。

另一方面,“两创”板块(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公司也积极围绕同行业上下游资产进行并购,增强了“硬科技”和“三创四新”属性。据统计,一年来,“两创”板块公司披露的重大资产重组超过百单,其中约八成为产业整合。如科创板公司江苏华海诚科新材料收购衡所华威电子70%股权,实现了半导体封装材料环氧塑封料行业的龙头强强联合。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杨超表示,当前并购重组市场以同行业及上下游产业链整合为主流,有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市场份额并增强竞争力。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其技术含量高、发展速度快和未来增长潜力大,成为并购的重点方向。

潘宏胜强调,市场化并购重组正沿着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方向加速推进,通过横向、纵向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补齐供应链短板,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

此外,国企并购也呈现出加速态势,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了“1+1>2”的协同效应。一年来,国企发布的重大资产重组近70单,占比约三成。杨超指出,国企并购体现了“专业化整合”的特征,通过并购实现资源向核心主业集中,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如中国神华能源披露重组预案,实现煤与煤化工资产的整体上市。

“并购六条”还支持私募投资基金以促进产业整合为目的依法收购上市公司。今年5月,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明确私募基金重组锁定期“反向挂钩”安排,鼓励私募基金积极参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如上海奥浦迈生物科技、武汉菱电汽车电控系统等公司在交易中引入了私募基金锁定期“反向挂钩”机制,促进了“募投管退”的良性循环。

向“新”提质: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并购六条”支持上市公司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布局,实施符合商业逻辑的跨行业并购和收购优质未盈利资产,引导更多资源要素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聚集。

一年来,已有逾1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收购优质未盈利资产的计划,旨在打通产业链的堵点、难点,解决“卡脖子”问题。如沪硅产业收购控股子公司剩余少数股权,提升了大尺寸硅片规模化生产能力,强化了产业链自主可控,加速了国产替代进程。

潘宏胜表示,“并购六条”有助于发挥资本市场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为上市公司向新质生产力方向加快产业升级和加大自主创新创造了更有利的制度条件和市场环境。

此外,上市公司收购拟IPO资产的案例也增多,且作为并购标的的拟上市资产多属于科技型企业。如上海概伦电子作为国内首家EDA上市公司,拟收购成都锐成芯微科技和纳能微电子股权,实现“EDA工具+半导体IP”的深度协同,打通了从芯片前端工具支撑到后端知识产权赋能的全链条能力。

杨超表示,并购拟IPO企业的案例增加,反映了资本市场对优质标的的渴求,也体现了企业希望通过并购快速获得技术和人才等核心资源,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工具箱”扩容:提高交易灵活性和成功率

在“并购六条”的支持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支付方式日益多元化。除传统现金收购和发行股份等方式外,定向可转债、并购贷款、并购基金等创新工具的使用,显著提高了并购重组交易的灵活性,减轻了企业成本压力,降低了交易风险,促进了交易达成。

上市公司利用定向可转债的案例逐渐增多。自“并购六条”发布以来,已披露的重大资产重组中近10单将定向可转债作为支付方式之一。安徽富乐德科技发展、江苏华海诚科新材料等公司发行股份和定向可转债购买资产已获证监会注册。同时,并购基金、并购贷款也成为公司缓解资金压力、提升并购成功率的重要手段。

潘宏胜表示,上市公司运用多样化、组合化支付工具的案例增多,能较好满足多个利益主体的差异化诉求,优化风险分担机制,有效提高了并购交易的成功率,起到了活跃市场交易、优化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

此外,《重组办法》还建立了重组股份对价分期支付机制。如奥浦迈在已披露的重组方案中引入了该机制。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国内策略分析师李求索表示,该机制有助于降低一次性估值带来的风险,尤其适用于成长性强但业绩不确定性较高的科创企业参与并购重组交易。

杨超表示,多元化支付工具的广泛应用标志着A股并购市场正朝着更加市场化、灵活化的方向发展。未来,随着政策的进一步优化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预计并购支付方式将更加多样化,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效率提升:激发更多优质并购案例落地

“并购六条”提高了监管包容度和审核效率,显著提升了并购重组的效率。一年来,随着审核流程的优化,审核周期缩短,重组效率明显提升,一批典型案例发挥了示范效应。

2025年以来,交易所审核通过、证监会注册生效的重组项目数量已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是去年同期的2.4倍。2025年已注册项目交易所平均审核用时约一个月,低于去年同期审核用时。杨超表示,这体现了监管政策对产业整合的支持,有助于激发更多优质并购案例的落地。

《重组办法》还建立了简易审核程序,对上市公司之间吸收合并以及优质大市值上市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实行“2+5+5”审核机制,进一步大幅简化了审核流程,缩短了审核时限。

潘宏胜表示,审核效率的提升能够激发市场主体开展并购重组的积极性,对企业准确把握市场机会、推动产业整合和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相关制度的深入落地实施和操作流程的不断优化,各方将更为熟稔相关申请、审核和注册等各环节,整体审核效率将进一步提高。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对“忽悠式”重组、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违规利益输送等违法行为进行了从严惩治,坚决打击“浑水摸鱼”,维护了并购重组市场秩序,保护了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障了资本市场生态的健康稳定发展。

潘宏胜表示,下一步,监管部门将更加强调依法监管,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强化信息披露,确保并购质量,防止“忽悠式”重组和资产“拼盘”,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

展望未来,杨超认为,并购重组市场将沿着产业整合为主流、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并购重点方向、国企并购加速等关键方向发展。同时,支付工具将进一步完善,审核效率有望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