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雨辰
图片来源:德尔股份官网
当“终极电池技术”的标签被贴在固态电池上,这场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革命,正演变为全球车企、电池厂商及科研机构的“竞速赛”。从丰田、本田到宁德时代、比亚迪,再到广汽、上汽等车企,固态电池已成为新能源领域最炙手可热的赛道。而在这场全球竞逐中,深耕汽车零部件领域二十余年的德尔股份(300473.SZ),正以差异化技术路径与灵活商业化策略,加速“抢滩”固态电池市场。
德尔股份的固态电池布局始于2018年。彼时,公司董秘张磊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作为研发驱动型企业,我们早在2018年就预见到了固态电池的良好前景。”为此,德尔股份在日本设立研发中心,网罗多名电池专家组建核心团队,率先开展固态电池研究。
从2004年成立,到2015年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德尔股份已发展为覆盖降噪隔热与轻量化系统、电机电泵、电控及汽车电子的综合性汽零供应商,客户涵盖奔驰、宝马、保时捷、大众、通用、上汽等国内外一线整车厂。这份积累,为其固态电池布局埋下了伏笔。
“从组建研发团队到建成试制线,再到通过UN38.3认证,我们用七年时间走出了固态电池的‘破局’之路。”张磊感慨道。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德尔股份采用氧化物路线,通过湿法涂布工艺实现,流程简洁且可控性强,更易于量产。这一选择与南都电源(300068.SZ)、赣锋锂业(002460.SZ)、鹏辉能源(300438.SZ)等企业不谋而合。
“硫化物路线能量密度高,但电化学稳定性差、对空气敏感、制造成本高,短期内难以实现产业化。”德尔股份资深研究人员向记者解释,公司因此优先主攻氧化物路线,同时持续跟踪硫化物技术进展。
2025年初,德尔股份上海固态电池样品试制线建成,具备不同应用场景和客户需求的样品定制能力;同年6月,德迩新能源技术(湖州)有限公司成立,加速产业化进程;7月,公司固态电池通过UN38.3认证,获得国际运输安全“通行证”。目前,其样品能量密度已达260Wh/kg,下一代产品目标瞄准400Wh/kg。
面对行业内关于“准固态”与“全固态”的争论,张磊表示:“客户最终关注的是性能,提升安全性等各方面性能才是关键。”
全球固态电池赛道上,丰田押注硫化物路线冲刺2027年量产,本田计划试生产全固态电池,宝马与Solid Power联合研发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国内市场上,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厂商积极布局,广汽集团预计2026年将全固态电池搭载于昊铂车型,上汽、奇瑞等车企也在加速研发。
面对激烈竞争,张磊认为德尔股份具备独特优势:“作为新入局者,我们可以‘轻装上阵’,集中资源推进商业化;现有汽车零部件业务的整车厂客户资源,能有效协同固态电池在动力电池市场的开拓;欧洲和北美成熟的产销研基地,可为未来出海提供支撑。”
在技术及工艺上,德尔股份以氧化物电解质为主,通过自研离子液提高性能,使固态电池在安全性、耐高温性上更突出;生产端采用湿法涂布工艺,工艺简单且具备成本优势。“我们希望通过差异化路径,打造高性价比产品。”张磊说。
对于未来战略,张磊明确表示:一方面继续稳固汽车零部件业务,顺应电动化和智能化趋势;另一方面以固态电池为“新抓手”,开辟动力电池、机器人、储能和消费市场等更广阔领域。
固态电池的研发投入需要坚实的业绩支撑。回顾德尔股份近年业绩,2022年公司业绩一度承压,2023年开始逐步回暖。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3242.8万元,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24.41亿元,同比增长6.72%;归母净利润5087.06万元,同比增长178.09%。其中,新能源业务成为增长点之一,上半年配套新能源汽车产品收入2.93亿元,同比增长74.12%,占总营收比例达12.01%。
增长背后,离不开德尔股份的全球化布局。2017年,公司收购德国卡酷思进军欧美市场,后者逐渐成为核心业绩来源。“2023年以来,随着配套新能源汽车产品收入增长及降本增效措施,卡酷思带动公司业绩向上。”张磊解释,全球化布局的战略价值已显现。
对于固态电池何时兑现盈利,张磊坦言:“市场潜力巨大,但需经历产线建设、投产、市场开拓、产能爬坡等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业内预计,2027年前后将迎来固态电池装车热潮,2030年进入规模化应用。德尔股份则选择更灵活的路径:不局限于动力电池市场,而是齐头并进,先瞄准其他能更快落地的细分应用场景。
“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装车验证周期长,其他领域如消费、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电动工具和储能等的应用可能会更快落地。”张磊透露,其中人形机器人被特别关注。“机器人产业对电池能量密度、体积、温控要求高,与固态电池性能匹配度高,我们也在寻找合适机会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