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每三份港险一份卖内地客:香港保险是机遇还是风险?

时间:2025-10-03 20:06:27 来源:首席商业评论 作者:首席商业评论



经济学家郎咸平曾直言香港保险是“精心骗局”,但为何内地中产仍趋之若鹜?2024年香港保险市场数据揭示真相。

上海白领陈女士的国庆假期与常人不同——她专程飞赴香港,只为签下一份预期收益率达6.5%的分红储蓄险。像她这样为保险跨境奔波的内地客,正成为香港保险市场的新常态。

香港保险代理人Andy透露,国庆期间投保热潮达到顶峰,保险公司提前增派人手应对。他指出,近期客户中超六成来自内地,不少人乘飞机或高铁专程前来,甚至有客户凌晨抵达机场后直奔保险公司签约。

尽管全球利率波动,且香港保险业自2023年7月起实施“限高令”(规定美元分红保单长期预期内部回报率不得超6.5%),但港险收益率仍显著高于内地同类产品。这解释了为何赴港投保热潮持续不退——内地3年期定存利率已跌破2%,而港险长期收益仍具吸引力。


图源:AI

市场数据印证趋势:2024年香港保险市场新单保费达2198亿港元,同比激增22%,创十年新高。其中,内地客贡献628亿港元,占比29%——相当于每售出三份新保单,就有一份来自内地客户。这一比例较2023年提升6.5个百分点,显示内地需求仍在快速增长。

然而,市场火热背后争议不断。郎咸平“香港保险是骗局”的言论引发网络热议,超十万网友参与讨论。这促使我们思考三个核心问题:港险为何持续走热?是否存在系统性风险?普通消费者该如何抉择?


内地客为何青睐港险?资产荒下的破局之选

陈女士的困境折射出内地中产的普遍焦虑:银行定存利率持续走低,房产投资回报率下降,股市波动大,理财产品频现暴雷。她坦言:“想为孩子存教育金,怕跑不赢通胀;规划养老,又担心本金安全;看海外资产表现好,却不懂如何配置。”

这种背景下,香港保险凭借三大优势突围:其一,预期收益率较高(主流产品达6%-6.5%);其二,多元货币配置功能,支持美元、英镑等7-9种货币;其三,地理邻近,签约与后续服务便捷。就连95后也开始关注——在医药公司工作的小玉表示:“内地利率太低,我们不愿盲目买房,港险成了稳健投资的新选择。”

数据进一步支撑这一趋势:2024年储蓄型保险占新单保单数的62.1%,其中终身寿险占比58.5%;保费贡献度达91%,平均每张保单年缴40.9万港元,显示高净值客户是主力军。


图源:AI

港险吸引力从何而来?收益结构与产品创新是关键

首先,内地储蓄险利率下调倒逼资金外流。内地储蓄险保证收益虽稳定(约2%),但综合回报率偏低。而港险采用“保证+非保证”结构,预期收益更具竞争力。

其次,港险产品持续升级。主流多元货币储蓄险支持货币转换(每三年一次),保单可无限次变更受保人、受益人,实现财富无损传承。身故赔偿提供一次性、分期等多种方式,避免资金被短期挥霍。

香港保险业180余年无破产记录,得益于严格监管。保险公司需每年公开分红实现率,目前多数产品实现率在95%-105%之间,历史数据增强可信度。


图源:AI

以某款热门产品为例:30岁女性每年存10万美元,存5年。60岁时保单价值可达约1200万美元,支持每年提取部分作为养老补充;若不提取,90岁时价值超1亿美元。这种“时间换收益”的设计,契合长期财富规划需求。

但需警惕:任何投资都有风险,港险并非“稳赚不赔”。


被忽视的风险:收益承诺与现实差距

投资界“不可能三角”理论指出: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难以同时满足。港险亦不例外。

被诟病最多的,是港险宣传中7%的收益率“可望不可即”。郎咸平曾直言:“要拿到7%,投保人得活到一百岁。”实际情况如何?

深入分析发现,港险高收益建立在低保证收益基础上。2023年前,长期分红储蓄险保证收益约1%,预期6%;如今预期收益提至7%以上,保证收益却压缩至不足0.5%——几乎仅够覆盖本金。

这种结构的脆弱性已显现:2023年约四成分红险未达收益目标,实现率在85%-107%间波动。以友邦“充裕未来”为例,2024年实现率从97%降至93%,显示长期兑现能力趋弱。

港险主流的英式分红机制,本质是“时间换收益”。终期红利以复利累积,长期收益看似可观,但流动性极差。代理人Andy透露:“客户要拿6.5%收益,需等几十年。提前支取按折现率兑换,实际到手大打折扣。”


图源:pexels

实际情况是,港险10年左右预期收益仅3%-4%,要获高收益需承受数十年资金锁定。若提前退保,演示数字将“大变脸”。

高佣金催生无牌销售,成行业隐患。


图源:AI

2024年4月,香港廉政公署与保监局联合行动,揭露无牌销售网络——涉案公司通过支付超九成佣金,诱使无牌人员向内地客户违规销售。这些销售行为缺乏监管,客户基于不完整信息购买,权益难保障。

若未来经济变化导致更多产品未达预期,可能引发大规模投诉,损害港险业声誉。

港险“高收益”神话,本质是牺牲流动性、降低保证收益、依赖长期复利的结果。投资者需清醒认识:华丽数字背后是风险置换。


科学选购港险:三类人群与三大原则

了解风险后,哪些人适合港险?如何理性配置?

第一类:追求长期稳健收益者。与内地增额寿险复利不超2%相比,港险预期收益最高达6.5%。以100万本金计算,20年后港险累计收益可能高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适合养老、教育金储备等长期目标。


图源:pexels

第二类:有全球化资产配置需求者。对多数投资者,“全球投资”难落地——开境外账户、选海外基金有门槛。港险提供便捷通道,且天然具备美元资产属性。其货币转换功能允许根据汇率变化灵活调整保单货币,现金价值不变。

例如,为新生儿投保港险,每年存2万美元,存5年。孩子18岁留学时可每年提取学费;30岁婚嫁时领取婚嫁金;退休后获养老金补充。部分保单还支持“保费融资”,以现金价值为抵押获取流动性。

第三类:有海外发展计划者。无论是子女留学还是移民,多币种投保功能可对冲单一货币贬值风险,为海外生活、教育、医疗提供便利结算。

对高净值人群,港险除传承功能外,更重要价值在于资产隔离。香港司法独立,保单信息保密性强,能规避境内债务风险。合理设置受益人,还可防范婚姻变动导致的财产分割。

总之,无完美金融产品。港险虽具多重优势,但能否发挥价值,关键在于是否匹配需求,及是否选对产品与服务。

如何科学选购港险?遵循三大原则

原则一:看收益结构。港险收益由“保证+非保证”构成。保证收益写入合同,非保证分红分周年红利、复归红利、终期红利三类。保证收益与复归红利占比较高的产品,收益确定性更强,适合风险偏好低者;终期红利占比较高的产品,预期综合收益潜力更大,适合能承受波动者。

原则二:看公司实力与分红实现率。保险公司背景与历史分红表现,直接影响兑现能力。优先选投资能力强、财务稳健、分红记录好的大型公司。可通过官网查询分红实现率数据——友邦75款产品平均总现金价值比率95.8%,安盛42款产品平均比率98.4%,宏利37款产品平均比率96.8%。


图源:pexels

原则三:警惕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过热。信息不对称是消费者主要风险。不少投资者被不专业经纪人误导,购买不适合产品,导致后续服务与理赔无人跟进。务必选香港持牌、从业经验丰富的顾问,签署合同前仔细核对条款,勿轻信“口头承诺”。

此外,当前港险市场竞争激烈,各公司为争客户不断推出更高收益、更灵活产品。这种“肉搏战”虽带来更多选择,却也埋下长期隐患。有业内人士坦言:“业绩是现任的,包袱是后人的。”在业绩压力下,几乎无人主动“踩刹车”,行业暗藏风险。

在内地利率下行背景下,赴港买保险是资产配置可行思路,但消费者更应保持清醒,警惕市场狂热背后的风险。

你是否会考虑配置香港保险?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与考量。

参考资料:

1、《港险,卖爆了!》中国商报

2、《7%收益倒计时!香港保险抢购潮背后的狂欢与暗礁》界面新闻

3、《出人意料,这也太火了》越女事务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