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合规
国资委启动三十年国企改制资产流失专项清查,构建‘三不腐’长效机制,守护全民财富
近年来,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资产流失问题持续引发社会关注。2025年9月,国资委明确表态将全面清查过去三十年国企改制中的巨额资产流失问题,标志着国有资产监管进入深度整治阶段。这一行动既是对历史遗留问题的系统梳理,也是落实党的二十大‘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战略部署的关键举措。

我国国企改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在‘抓大放小’战略推动下,全国数十万家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兼并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完成转型。然而,部分企业借改制之机侵吞国有资产的现象屡见不鲜。据国家审计署2024年抽查数据显示,754户央企中存在资产流失问题的金额高达数百亿元,暴露出评估低估、利益输送、关联交易等三大核心问题:
中央纪委通报显示,近年查处的国企腐败案件中,近六成涉及改制过程中的权力寻租,凸显资产流失与腐败问题的深度交织。
此次清查行动的技术支撑显著增强。随着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的成熟,监管部门追溯历史交易、发现异常线索的能力大幅提升。例如,某省利用智能审计系统对二十年来的改制档案进行筛查,三个月内即发现可疑交易线索127条,为专项行动提供了精准靶向。
严查行动将聚焦三个关键阶段:
调查方法采取‘双线并进’策略:一方面组织专业团队对重大改制项目进行回头看审计,另一方面建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内部知情人提供线索。
从国际比较视角看,转型经济体普遍面临类似挑战。俄罗斯‘休克疗法’期间国有资产流失比例高达40%,波兰设立专门委员会追查改制腐败耗时十余年。相比之下,我国采取渐进式改革路径,总体控制住了资产流失风险。数据显示,2003-2023年间国有净资产年均增长12.7%,但局部领域的‘跑冒滴漏’仍需重视。
此次清查可借鉴德国托管局经验,建立跨部门的资产追溯专家委员会,引入国际权威评估机构参与历史交易复核,提升清查工作的专业性与公信力。
企业界对此次行动反应不一。某央企负责人表示:‘正本清源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我们已启动自查。’但也有民营企业家担忧‘翻旧账’影响市场预期。法律界人士建议完善制度衔接,最高法正在研究制定关于历史遗留经济案件处理的司法解释,重点明确追诉时效、证据认定等关键问题。
从长远看,这次清查将产生多重积极效应:
如何在强化监管的同时保护企业家精神?改革本身就是闯关过坎的过程,不能因噎废食。建议建立‘容错清单’机制,对符合当时政策导向的改革尝试予以包容,重点打击恶意侵吞行为。北京大学某研究团队提出‘三维评估法’,从历史背景、主观动机、实际后果三个维度进行综合判断,为历史问题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此次国有资产清查风暴,本质上是对‘改革初心’的回归。正如某位参与过上世纪90年代改制的老干部所言:‘当年我们顶着‘国有资产流失’的骂声推进改革,是为了搞活企业。现在查流失,同样是为了国有资本更好发展。’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这场跨越三十年的历史对账,将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筑牢制度根基,最终实现‘让国有资产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的目标。
对国企的影响
对民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