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保险行业深化负债端渠道、产品、成本等领域的转型,业务转型及渠道质态得到显著改善。尽管投资收益波动加大导致上市险企营收和净利润同比表现出现分化,但上半年上市险企利润水平显著提升。
本刊特约 方斐/文
在新金融工具准则(IFRS9)下,更多资产被归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交易性金融资产(FVTPL),其波动直接反映于利润表,放大险企投资收益波动,叠加险企配置风格及投资策略等方面的差异,2025年上半年,上市险企营收和净利润同比表现出现分化。
上半年,新华保险、中国人保、中国太保、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6%、10.8%、3%、2.1%、1%,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33.5%、16.9%、11%、6.9%、-8.8%;其中,中国平安因受一季度平安好医生并表的一次性因素的影响,业绩出现短期波动;新华保险受益于投资端收益高增长,业绩同比显著改善。
从承保表现来看,A股5家上市险企承保利润持续提升。截至6月末,中国人保、新华保险、中国太保、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保险服务收入同比分别提升7.1%、5.7%、3.5%、1.2%、0.2%;保险服务费用同比增长8.2%、7.1%、21.9%、0.7%、5.2%。
新准则实施后,险企利润来源更加透明且更易拆分,主要可分为保险服务利润、投资利润、其他利润。从利润贡献率来看,2025年,因受资本市场同比改善及承保结构优化等因素的影响,上市险企承保利润及投资利润贡献平均为62%和54%。截至6月末,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太保、新华保险承保利润贡献率分别为80%、75%、74%、76%、89%,投资利润贡献率分别为24%、-39%、32%、33%、23%。
浮动收益型人身险产品占比提升
以人身险为例,2025年上半年,寿险质态和产品结构持续改善,5家上市险企合计实现保险服务收入达8315.21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中国人保受益于财险业务占比较高,增速达7.1%,位居上市险企首位;新华保险持续推进产品结构转型,保险服务收入同比增长5.7%。行业持续推进产品结构转型,分红险等浮动收益型产品占比提升。上半年,新华保险、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人保、中国人寿NBV大幅提升,同比分别增长58.4%、39.8%、32.3%、26.7%、20.3%。
上市险企持续深化渠道转型措施,银保渠道上半年保费收入及价值贡献显著提升。2025年以来,银保渠道“报行合一”影响基本出清,叠加分红险占比提升,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同比实现大幅增长。截至6月末,A股5家上市险企实现银保渠道保费收入2549.9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6.9%。
上市险企加大银保多元化布局,通过加强与国有大行、头部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的增量机会。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上半年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同比增长82.6%、65.1%、45.7%、37.5%、24.1%。
从产品结构来看,浮动收益型产品占比提升,价值率显著改善。2025年以来,行业受制于保险需求透支、预定利率调降、缺乏爆款产品等因素的影响,保费收入增速疲软。在此背景下,以上市险企为代表的机构持续加大多元产品供给,增加分红险等浮动收益型产品,业务结构转型取得突破性进展。
从产品逻辑来看,分红险具有“低保底+高浮动”的特点,对险企而言,通过与被保险人共担投资风险的方式降低刚性兑付成本。在“资产荒”的背景下,降低负债端刚性成本及资产负债匹配压力,从而为险资资产配置提供一定的灵活性。在新准则下,因分红险采用浮动收费法计量,资产端的波动会被合同服务边际吸收后逐期释放,意味着分红险利润直接来自合同服务边际的摊销,利润具有较高的确定性和稳定性。
从投资角度来看,在IFRS9实施之后,针对相对高波动的权益资产,保险公司倾向于加强配置高股息资产,股息收益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分红险的收益需求。随着未来分红险保费收入的增长,叠加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利于提升险企对于权益类资产配置的需求。
在负债端方面,在IFRS17框架下,分红险的会计处理优势凸显,分红险适用可变收费法(VFA),其责任准备金计量与底层资产表现直接挂钩。当资产端投资收益波动时,负债端可通过调整分红水平同步变动形成自然对冲。该准则要求保险公司按当前市场利率等假设计量保险合同负债,分红险因含有非保证利益,其负债中的“合同服务边际”(CSM)受市场利率波动的影响小于传统固定利率产品。当市场利率下行时,传统险的负债现值会显著上升,侵蚀利润和净资产;而分红险可通过未来红利分配的灵活调整来吸收部分冲击,使财务报表更趋稳定。同时,其CSM的释放模式也更平滑,为保险公司提供更可持续的利润来源。
目前,中国保险行业在分红险销售策略上正经历系统性重构,各公司通过深度产品创新、全渠道融合、专业化队伍锻造及投资能力支撑,构建差异化竞争壁垒。2023年以来,以头部人身险公司为代表的机构明确“分红险+”为核心销售策略,通过推出“终身寿险(分红型)”及“年金险(分红型)”等产品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23年10月至12月期间,人身险板块共上新454款产品,其中分红型终身寿险165款,占比为36.34%;年金保险共上新267款产品,其中分红型年金保险88款,占比为32.96%。
险资资产配置结构优化
新金融工具准则调整对险企利润表波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大量权益资产被指定为FVTPL计量,直接加大利润表波动。按照新金融工具准则的规定,权益资产被指定为FVOCI后,该决策不可撤销,只有分红可计入损益,处置时买卖价差不得计入损益,只能计入留存收益,因此,保险公司将大量权益资产归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FVTPL),资本市场变动导致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利润表的影响变大。
第二,利润表中与投资收益核算有关的科目发生变化。旧准则下与投资收益核算相关的主要科目是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资产减值损失;新准则下的主要相关科目是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信用减值损失。其中,“利息收入”反映新金融工具准则下对分类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和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按照实际利率法计算的利息收入。
受资本市场波动及资产配置结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5家上市险企投资类收益表现分化。截至2025年半年末,新华保险、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总投资收益为5.9%、5.1%、3.3%、2.3%, 同比分别增长1.1%、1%、-0.3%、-0.4%。由此可见,险企上半年投资收益表现分化,中长期需关注净资产走势。
2025年,险资持续加大FVOCI权益类资产配置力度,其中,以平安系为代表的上市险企通过举牌形式加大对港股等优质上市公司的投资力度。截至2025年半年末,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太保、新华保险FVOCI权益类资产(高分红股票)占金融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4%、7%、10%、6%、3%,同比均有大幅提升。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的《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将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上限按偿付能力充足率划分为五档,最高档(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超过350%)的权益类资产比例上限提升至总资产的50%,将部分高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限要求的档位对应的权益类资产比例上调5%。此次调整将原有的分档标准简化,由过去的七档缩减为五档,重点依据保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划分投资比例上限。通过简化档位和上调比例,偿付能力强的头部险企获得更大投资空间,而偿付能力较低的机构仍受严格限制,体现“扶优限劣”的监管导向,有助于在加强行业风险管控的同时,提升保险资金入市积极性,为资本市场注入更多长期稳定资金。
2025年二季度,受负债端保费增速放缓、渠道短期调整、“开门红”后短期整顿等因素的影响,险资资产配置效率有所降低。进入三季度,随着预定利率下调及短期“炒停售”行为,预计将带动行业短期保费规模扩张,对应险资资产配置诉求或将提高。
(作者系资深投资人士。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本文刊于09月27日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