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孙艺格
图源:图虫
黑芝麻(000716.SZ)易主国资一事迎来新进展。10月9日晚,黑芝麻发布公告称,广西旅发大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旅大健康”)聘请的中介机构正在积极有序地进行本次交易的尽职调查工作,预计将在2025年10月底前完成全部现场尽调。
公司表示,交易尚需履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批、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批、深圳证券交易所合规性审批等程序。公司将密切关注事项进展,并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目前交易处于全面尽调阶段,尽调结果尚未出具,交易能否最终完成尚存不确定性。
截至10月10日收盘,黑芝麻报收6.19元/股,涨幅0.81%。
此次交易进展涉及今年8月初黑芝麻拟易主国资一事。8月8日,黑芝麻控股股东广西黑五类食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黑五类集团”)将其持有的1.51亿股转让给广旅大健康,股份转让价格为6.25元/股,转让总价达9.42亿元。
同日,黑五类集团、韦清文、李汉荣、李汉朝、李玉琦签署《表决权放弃承诺》,放弃股权转让交易后合计持有的公司1.33亿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17.66%)对应的表决权。
交易完成后,广旅大健康将持有公司股份1.51亿股,占公司总股本20%,成为新的控股股东。黑五类集团持股比例将由30.25%减至10.25%,且持有0%表决权。韦清文等人合计持股比例降至7.41%,同样持有0%表决权。黑芝麻的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天眼查显示,广旅大健康成立于2009年,注册资本11.56亿元,是一家国有全资企业,旗下投资企业涵盖文旅、健康养老、健康管理等领域。
在引入国资的关键节点上,黑芝麻和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一笔陈年旧账被翻出。9月4日晚,黑芝麻公告称,其控股股东黑五类集团所持有的320万股股份将于2025年9月26日至2025年12月25日被强制减持。
遭强制执行的原因可追溯至2016年的一场工程款纠葛。由于黑五类集团未在规定期限内履行法院判决义务,导致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申请强制执行。据黑芝麻10月9日的进展公告披露,黑五类集团遭强制执行的320万股股份为其持有公司被冻结的1739.16万股中的一部分,不会影响与广旅大健康的协议转让事项。
如果320万股股份最终被司法处置,交易完成后,黑五类集团持股比例将减至9.83%。同时,签署的《表决权放弃承诺》放弃表决权的股份占公司总股本比例将由17.66%变更为17.24%。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10月10日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广旅大健康作为广西国资委旗下平台,其接手不仅带来资本信用背书,更可能打通区域康养文旅资源,助力黑芝麻产品嵌入公共健康服务体系。其次,国有化将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金融机构合作信心,缓解债务压力。
“但企业也需警惕体制惯性带来的挑战,国企决策流程较长,可能削弱企业在快速变化的消费市场中的敏捷性;若过度依赖政府输血而非市场化改革,恐难根本扭转盈利能力薄弱的困局。”江瀚认为。
黑芝麻“投靠”国资,或与其持续低迷的业绩不无关系。黑芝麻的前身是广西南方儿童食品厂,1984年由韦清文、李汉荣、李汉朝三人在广西容县共同投资3万元建成。
1997年,黑芝麻在深交所上市,成为“中国黑芝麻产业第一股”。上市之初,黑芝麻砸重金进行广告宣传,靠着一碗黑芝麻糊迅速占领市场。到了2010年,其归母净利润首次破亿,达到1.62亿元,这也是黑芝麻上市以来盈利最多的一年。
2013年,其营收首次突破10亿大关;2019年,黑芝麻达到上市以来的业绩巅峰,实现营收44.76亿元,但增幅已有放缓趋势,同比增长12.90%,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43.51%至3384.65万元。
随后的5年里,黑芝麻迎来业绩低谷期。根据年报,2021-2024年,黑芝麻分别实现营收40.25亿元、30.16亿元、26.77亿元、24.6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9亿元、-1.40亿元、4307.82万元、7773.76万元。
2025年上半年,黑芝麻实现营收9.28亿元,同比下降4.65%,实现归母净利润776.55万元,同比下降29.26%。
黑芝麻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冲饮产品的盈利能力减弱。冲饮系列作为黑芝麻早期的拳头产品,由于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复杂多变,其冲饮系列产品成为2024年唯一销售量、生产量、库存量下降的品类。
冲饮面临的困境在2025年继续上演,半年报显示,冲饮系列是黑芝麻今年上半年唯一销售量有所下滑的品类,同比减少2.45%至156.4万件,库存量同比增加13.35%至12.57万件。公司表示,主要是受线下传统渠道持续下滑影响,导致市场需求预判偏乐观,制定了较高生产计划以保障供应。
此外,黑芝麻在渠道建设方面的滞后也是致其业绩下滑的原因之一。一直以来,黑芝麻依靠线下经销渠道巩固自身市场地位,在电商产业尚未发育成熟的时期获得了较高的市占率。随着电商平台的普及,黑芝麻在线下渠道的发展遇阻。
2025年上半年,黑芝麻在传统销售渠道的经销商数量锐减211个至1660个。公司表示,由于传统零售渠道下滑,渠道碎片化加剧,导致整个行业的传统经销商销售业绩下滑,利润空间被压缩,部分实力较弱的经销商难以维持运营,不得不选择退出市场。
线上渠道方面,截至2024年末,黑芝麻的电商经销商数量为20个,实现营收7.50亿元,同比下降28.99%,是唯一营收下滑的销售渠道。2025年上半年,其电商渠道经销商增至35个,实现营收3.68亿元,同比下降3.37%。
据了解,黑芝麻目前电商渠道主营产品为大健康品类,如“黑养黑”品牌、黑色休闲食品系列产品,包括养生代餐粉、中老年高钙奶粉等。2025年半年报显示,“黑养黑”系列的销售量同比增长33.20%至6.58万件。
在今年5月召开的业绩会上,“大健康”“药食同源”等相关内容曾被多次提及。黑芝麻表示,公司正在不断布局黑色健康产业,并计划开发药食同源粉体等不同品类的新产品。2025年的目标是进一步拓宽健康产品矩阵,聚焦健康食品产业经营。
开辟大健康赛道,或许是黑芝麻在面对传统冲饮业务及渠道萎靡等窘境,打出的“自救”牌。不过,黑芝麻转型的速度能否跟得上市场推陈出新的速度,仍有待时间检验。当前养生赛道已成为红海,“药膳面包”、中式养生水、中药奶茶等产品频频成为爆款。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预计到2029年中国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4万亿元。2025中国特种食品产业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药食同源市场规模已突破3700亿元,全产业链估值超过2万亿元。
江瀚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黑芝麻跨界布局大健康,是顺应“预防为主”的国家战略和银发经济崛起的理性选择。黑芝麻在原料供应链、传统养生认知和中老年消费群体触达方面具备一定协同优势,为其切入养生食品细分赛道提供基础支撑。不过,大健康领域竞争激烈,黑芝麻若缺乏核心技术壁垒与差异化产品力,仅靠概念包装难以构建可持续竞争力。
10月10日,时代周报记者就公司进展公告以及大健康业务规划等相关内容向黑芝麻发送采访提纲,截至发稿,未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