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金融数据释放出重要信号:M2同比增长8.8%,M1同比增长6%,两者增速差从7月的0.4%进一步收窄至8月的0.2%。这一变化背后,折射出存款结构正在发生深刻调整——活期存款增速加快,定期存款吸引力相对下降,形成典型的"存款活期化"现象。
从货币统计口径分析,M2包含活期与定期存款,而M1仅统计活期存款。两者增速差缩小,直接反映出居民和企业更倾向于持有流动性更强的活期资金。东吴证券研究团队测算显示,2025-2026年将迎来高息定期存款到期高峰,其中2025年到期规模达11.08万亿元,2026年达4.05万亿元。这意味着未来两年将有大规模定期存款转化为活期存款。
这种存款结构的转变对资本市场具有深远影响。研究指出,当股票市场赚钱效应持续显现,偏股型基金收益率优势扩大时,活期化资金可能加速流向权益类资产,为股市带来新增流动性。目前观察显示,居民和非金融企业的超额定期存款已从二季度开始出现活化迹象。
但需要理性看待的是,储蓄资金入市仍处于初级阶段。今年科技股行情中,散户资金确实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并未出现全民炒股现象。这主要源于三方面因素:其一,经历多轮牛熊转换后,投资者普遍更加谨慎;其二,当前市场呈现结构性特征而非全面牛市;其三,监管层明确倡导"慢牛"行情而非短期暴涨。
尽管如此,A股市场仍储备着可观的增量资金。从资金来源看,既包括公募基金、险资等机构资金,也包含潜在的活期化个人资金。但要激活这部分资金,需要建立市场信心。具体而言,需要避免股市持续下跌,同时推动指数突破关键点位。目前国家已建立市场稳定机制,包括类平准基金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为市场提供支撑。
值得关注的是,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将投向A股,未来三年公募基金持股市值将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这些政策安排为市场提供了长期上行动力。回顾今年行情演变,从"中特估"到科技股再到反内卷概念,机构资金始终是行情的主要推动力。随着险资和公募基金持续入场,机构主导的特征将更加明显。
在此背景下,中证A500指数及相关ETF产品展现出独特优势。作为覆盖科技、中特估、反内卷等热门板块的宽基指数,中证A500ETF富国(563220)能够充分享受板块轮动红利。其行业配置中,电子(14.1%)、电力设备(8.3%)等新兴产业占比达30%,显著高于沪深300中银行(12.9%)的权重,更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没有证券账户的投资者可通过联接基金(A类:022463;C类:022464)参与投资。
综合来看,A股市场外围资金储备充足,但资金入场节奏取决于市场信心重建。这个过程既需要政策面的持续支持,也离不开机构资金的引领作用。未来三年,随着公募基金和险资的确定性入场,叠加存款活期化带来的个人资金潜力,A股市场有望形成机构与个人资金共振的良好局面。
注: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短期波动不预示未来走势,具体投资决策需结合个人风险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