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刘学
曾被视为智能汽车美学标杆的「全隐藏式门把手」,正面临被行业淘汰的命运。这项起源于赛车运动的设计,在新能源时代被包装为科技符号后,因安全隐患引发监管关注。9月24日工信部发布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或将彻底改写汽车门把手的设计规则。
时代周报记者AI制图
隐藏式门把手的历史可追溯至1950年代赛车运动。为降低风阻提升性能,工程师将门把手设计为可收缩结构。特斯拉Model S在2012年推出的弹出式设计,则将其升华为智能汽车的视觉符号——当车主靠近时,门把手自动弹出形成独特的「迎宾仪式」,这种设计迅速成为新能源车型的标配。
但美学狂欢背后,安全隐患逐渐显现。2021年美国一起新能源汽车事故中,碰撞后断电的隐藏式门把手无法弹出,导致救援人员无法及时打开车门。类似案例在国内亦不鲜见:2023年青岛事故中,救援人员耗时3分钟才撬开变形装饰盖。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统计显示,2020年以来因门把手故障导致的救援延误事故增长300%,其中90%涉及隐藏式设计。中保研碰撞测试更揭示残酷现实:配备电子门把手的车型在侧面碰撞后,车门弹出成功率仅67%,而传统机械门把手达98%。
「在极端事故场景下,隐藏式设计可能成为致命陷阱。」汽车安全专家指出,当车辆遭遇严重碰撞导致电路中断时,依赖电子系统的门把手将完全失效,而机械结构可在无电力情况下通过物理方式开启。
工信部《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每个车门必须配备带机械释放功能的外把手,并预留明确操作空间。编制说明特别强调,此举旨在应对电动隐藏式门把手带来的新技术挑战,通过标准化建设筑牢安全底线。
这项政策并非孤立事件。上世纪五十年代,雪佛兰Bel Air等车型的夸张金属保险杠曾是美学象征,后因行人保护需求被集成式吸能保险杠取代。历史经验表明,当设计创新与安全底线冲突时,后者永远具有优先权。
航空领域的安全哲学为汽车行业提供借鉴。现代民航客机即便配备先进电传飞控系统,仍保留机械操控装置作为终极备份。这种「双保险」设计理念,如今正通过机械门把手在汽车领域实现。
「保留机械功能不意味着拒绝创新。」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表示,特斯拉等企业已在探索机械与电子融合的新方案,如可折叠机械把手配合电子控制,既保持美观又确保安全。
从隐藏式到机械备份的转变,折射出汽车产业对本质需求的回归。当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时,安全、可靠等基础价值正在重新被定义。正如中保研碰撞实验室负责人所言:「真正有生命力的设计,永远诞生在安全与美学的平衡点上。」
随着《征求意见稿》进入征求意见阶段,这场由门把手引发的设计革命,或将推动整个行业建立更严格的安全标准体系。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未来购车时,无需再为美观与安全做出艰难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