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电池弹射技术详解:修车场景下的安全创新还是风险转移?

时间:2025-09-25 15:02:43 来源:红星资本局 作者:红星资本局

红星资本局9月25日消息,近日,一段“汽车电池在热失控下弹射出去”的演示视频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视频中,一辆车身贴有“中国汽车碰撞维修技术研究中心”海报的汽车,正在进行一项特殊的动力电池弹射技术演示。

该技术能在电池热失控时,迅速将电池抛出车身数米外,实现车电分离,这一创新设计立即吸引了公众的注意。


然而,视频发布后,也迅速引发了争议。有网友评论称:“这是把安全留给自己,把危险留给别人。”甚至有人将其戏称为“公路鱼雷”,担忧这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

碰撞中心负责人:技术为内部测试,旨在解决维修难题

9月24日,红星资本局联系到了中国汽车碰撞维修技术研究中心(下称“碰撞中心”)的负责人。对方表示,网传视频确实是动力电池弹射技术的内部测试画面,且测试是在确保周围环境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的。该负责人强调,这项技术并不存在“甩锅”给他人的情况,其设计初衷是为了解决热失控电池的拆卸以及维修问题。

据介绍,这项电池弹射技术由碰撞中心开发,并于2023年申请了专利,目前专利正处于实质审查阶段。该负责人进一步解释说,许多网友担忧电池从车身中弹射出去会对周围行人、行车等造成伤害,但这种担忧是多余的。因为该技术并非随意将电池弹射出去,而是针对修车场景设计的,旨在安全地处理热失控电池。

技术背景与适用场景

视频中提到,这项电池弹射技术原本被描述为由碰撞中心与均胜电子(600699.SH)联合推出。然而,均胜电子在9月23日回复红星资本局时表示,公司与碰撞中心并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合作开发协议,网传的“电池弹射技术”与公司无关。

红星资本局从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下称“汽修行业协会”)采访了解到,碰撞中心实际上是汽修行业协会下设的研究中心,由企业运营,协会进行监督和指导。随后,红星资本局再次联系到碰撞中心负责人,对方重申了动力电池弹射技术的开发背景和目的。

该负责人介绍,《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新标准要求电池系统在触发单体热失控后,需在至少2小时的观察期内保持无起火、无爆炸。然而,对于维修行业来说,还需要进一步考虑电池热失控2个小时之后的维修问题。

“2小时之内不起火、不爆炸,但电池热失控并没有被控制,怎么办呢?眼睁睁看着这台车被烧掉吗?让4S店来拆,谁敢拆?”该负责人说,“通过弹射技术,我们就能够把电池在安全的情况下弹射到一个安全区域。电池如果能修就修,即使不能修也不至于把整车都烧掉。”

他还强调,系统手动操作的前提是安全,不是谁想在哪个地方弹它就能弹的。目前大部分汽车都具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环境感知系统,能够实现对周围环境的判别,从而确保弹射过程的安全性。

从业者观点:技术价值与市场认可度存疑

对于动力电池弹射技术的应用情况,碰撞中心负责人告诉红星资本局,该项技术目前处于内部测试阶段,还不确定未来是否会应用,这要看市场是否认可。

9月25日,红星资本局咨询了多位业内人士对动力电池弹射技术的看法。有汽车行业人士表示,如果是用于维修场景,这项技术有一定价值,可以避免整车起火带来的更大损失。然而,也有汽车行业人士介绍,目前很多车企都在自研电池,更偏向于从底层直接解决问题,而不是把电池弹射出去。而且为了整体设计结构的一致性,车企更倾向于自研和协同创新。

还有电池行业从业者表示,目前来看,这个技术还只是概念技术,需要更多测试来验证其可行性和安全性。一名新能源车换电产业人士则认为,该电池弹射技术的核心问题是,目前看,弹射受损且有起火风险的电池时,无法控制弹射轨迹与落点。即便能让电池与整车剥离,剥离后的电池仍会因不可控性带来危险。

他认为,相比在危险发生时剥离电池,更关键的是提前预防,通过技术手段将电池热失控和起火的几率降到最低,这才是解决电池安全问题的根本思路。

红星新闻记者 符小茵 吴丹若
编辑 陶玥阳
审核 冯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