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与中秋双节叠加,旅游市场迎来全面复苏。然而,与往年“一房难求”的盛况不同,今年的假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武汉江滩、长沙橘子洲头、西安大唐不夜城、青海茶卡盐湖等热门景区白天人潮涌动,夜晚却不见灯火通明的酒店,取而代之的是公园、草地、公路边五颜六色的帐篷如雨后春笋般铺展开来。
社交媒体上,“睡帐篷过节”“公园当客厅”“洗浴中心过夜”成为热词,而“酒店涨价”“民宿宰客”则被年轻人频频吐槽。当“黄金周必满房”的定律被打破,一个现实问题摆在整个住宿行业面前:这个十一假期,打败酒店行业的,真的是帐篷吗?
长期以来,节假日尤其是“十一”黄金周,一直是酒店行业的“丰收季”。凭借供需失衡的市场格局,酒店、民宿普遍采取“旺季翻倍甚至数倍涨价”策略。据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国庆期间,一线及热门旅游城市的中高端酒店平均房价普遍突破800元/晚,部分景区内民宿甚至标价2000元以上,涨幅高达300%。然而,与高昂价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酒店的实际入住率却未达预期,部分区域甚至出现“空房率上升”的反常现象。
这一现象的背后,或是酒店行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困境。
节假日涨价本身是市场规律的体现,但当涨幅远超合理区间,且服务质量并未同步提升时,便构成了“价格歧视”与“消费绑架”。许多游客反映,花上千元住一晚,换来的可能是老旧设施、差劲服务和狭小空间,性价比极低。这种“趁节打劫”式的定价策略,严重透支了消费者对酒店品牌的信任,尤其在年轻群体中引发强烈反感。
当前大多数连锁酒店和景区民宿,在设计、服务、体验上高度同质化。无论身处何地,打开房门看到的都是标准化的床品、千篇一律的装修风格和程式化的服务流程。这种“复制粘贴”式的住宿体验,难以满足Z世代对个性化、沉浸式旅行的需求。相比之下,帐篷露营带来的自由、野趣与社交属性,反而更具吸引力。
部分酒店经营者仍停留在“我涨价你必须住”的旧有思维中,忽视了消费者选择权的觉醒。在信息透明的今天,游客完全可以通过替代方案规避高价。当酒店自认为占据“刚需”地位时,年轻人早已用脚投票,选择帐篷、洗浴中心、车宿等更具性价比的出行方式。这种“你涨你的价,我走我的路”的博弈,标志着消费者主权时代的真正到来。
如果说酒店行业的困境源于“守旧”,那么帐篷露营的火爆则体现了“变革”。今年国庆期间,武汉木兰草原单晚过夜帐篷超4000顶,内蒙古草原、沙漠营地一帐难求,海边、山顶、公路旁的“中秋露营赏月”成为社交平台爆款。这不仅是出行方式的改变,更是一场深刻的消费观念升级。
数据显示,一个四人家庭在热门景区住一晚中档酒店的成本约为1500元,而租用一顶帐篷+营地服务费仅需200-300元。省下的千元差价,足以支撑一家人吃一顿高品质大餐或体验一次特色项目。正如网友所言:“省下来的钱吃顿好的,不比住那‘黄金屋’香?”这种“轻住宿、重体验”的消费逻辑,正是Z世代旅行观的核心。
帐篷露营赋予游客前所未有的自由度。他们可以自主选择营地位置、搭建时间、活动内容,甚至与陌生人社交、围炉夜话。这种“自己做主”的掌控感,是对传统酒店“标准化服务”的有力反叛。尤其是在中秋这样的团圆节日,一家人支起帐篷、赏月烧烤,其情感价值远超在酒店房间内看电视。
在社交媒体时代,露营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标签”。一张帐篷与星空的合影,一段篝火晚会的短视频,不仅是旅行记录,更是个人品味与生活态度的表达。Z世代通过露营构建圈层认同,形成“懂生活、会省钱、有态度”的群体形象。这种精神层面的满足,是传统住宿难以提供的。
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以帐篷代酒店”,户外露营装备行业无疑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从行业角度看,这波热潮可能带来一波红利。
据艾媒咨询数据,2024年中国露营经济核心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1500亿元。此次国庆露营潮进一步验证了大众市场的广泛接受度。未来,随着露营从“小众爱好”向“大众生活方式”转变,帐篷、睡袋、炊具、照明等基础装备的需求将持续攀升,带动整个产业链扩容。
当前市场已涌现出牧高笛、挪客、Naturehike等国产品牌,以及Coleman、Snow Peak等国际品牌。随着用户对舒适度、安全性、美观度要求提高,具备防风防水、轻量化、易搭建、智能化(如太阳能供电、APP控制)功能的中高端帐篷将成为主流。品牌之间的竞争将从“价格战”转向“技术战”与“设计战”。
露营不再只是“搭个帐篷睡觉”,而是演变为集住宿、餐饮、娱乐、教育于一体的复合业态。景区、公园、农场纷纷推出“露营基地+”,提供水电、卫生、安保、活动组织等配套服务。未来,“露营+音乐节”“露营+研学”“露营+婚庆”等创新模式将不断涌现,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
面对帐篷的“挑战”,酒店行业不应视其为“敌人”,而应将其视为市场进化的信号。真正的出路在于转型升级,而非固守高价模式。
酒店需重新审视定价策略,在节假日期间实行“阶梯式”或“会员优先”定价,避免“一刀切”涨价。同时,通过提升清洁标准、优化服务流程、增加本地化体验(如赠送特色早餐、提供导游服务)来增强用户粘性。
高端酒店可借鉴国外“Glamping”(豪华露营)模式,在自有场地或合作景区打造帐篷营地,提供星级酒店服务与露营体验的结合。例如,安缦、Club Med等品牌已在国内外推出帐篷别墅,既满足野趣需求,又保障舒适度,市场反响热烈。
酒店应深挖在地文化,打造主题客房、本地美食、手作体验等特色项目,形成不可替代的“住宿价值”。例如,景德镇的陶瓷主题酒店、丽江的纳西文化民宿,均通过文化赋能提升了溢价能力。
这个十一假期,真正打败酒店行业的,不是帐篷本身,而是消费者对不合理定价、低质服务和僵化模式的集体“用脚投票”。帐篷的流行,是Z世代“穷游智慧”与“生活主权”觉醒的象征,更是中国旅游消费从“数量增长”迈向“质量升级”的标志。
未来,住宿市场将不再是“酒店 vs 帐篷”的零和博弈,而是多元共存、各取所长的生态体系。帐篷满足了人们对自由、自然与性价比的追求,而酒店则应在舒适、安全与服务上持续精进。谁能真正理解用户、尊重市场、创新模式,谁就能在这场变革中赢得未来。
当年轻人支起帐篷仰望星空时,他们不仅是在省钱,更是在重新定义旅行的意义。而对整个行业而言,这既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重生的契机。
作 者 | 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