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怪兽充电为何拒绝高瓴40%溢价要约,坚持低价私有化?

时间:2025-10-15 03:03:40 来源:达摩财经 作者:达摩财经


出品|达摩财经

在资本市场的常规逻辑中,上市公司私有化通常需要以高于市场公允价的溢价成交,以体现对股东权益的尊重。然而,共享充电宝企业怪兽充电(EM.O)却打破了这一惯例——面对高瓴资本提出的40%溢价私有化要约,其管理层选择拒绝,并坚持推进信宸资本(中信资本旗下)的原方案。这一决策引发了市场对中小投资者利益是否受损的广泛讨论。

根据怪兽充电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的文件,公司董事会已正式拒绝高瓴资本于2024年8月提出的1.77美元/ADS(美国存托凭证)私有化要约,转而继续推进信宸资本与创始人蔡光渊、总裁徐培峰等管理层组成的财团提出的1.25美元/ADS方案。

信宸资本的私有化方案早在2024年1月便已浮出水面。当时,该财团给出的1.25美元/ADS报价虽较公告前收盘价溢价约74.8%,但显著低于怪兽充电1.63美元/ADS的账面现金价值。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制现金及短期投资余额合计约4.13亿美元(约合30.11亿元人民币),高于收购总价3.16亿美元。

转折点出现在8月——高瓴资本抛出“更高价橄榄枝”,其1.77美元/ADS的报价较信宸财团方案溢价超40%,理论上对小股东更具吸引力。然而,经过近两个月的权衡,怪兽充电管理层仍选择坚守原方案,这一决策超出了市场普遍预期。

股价低迷与行业“内卷”

作为“共享充电宝第一股”,怪兽充电于2021年登陆纳斯达克,发行价为8.5美元/ADS,一度成为行业标杆。但此后股价持续下跌,不到一年便跌破1美元。截至2024年10月13日收盘,公司股价为1.32美元/ADS,总市值仅3.35亿美元,较发行价跌去超80%。

股价低迷的背后,是共享充电宝行业“内卷”加剧的现实。行业内部持续洗牌,即便作为龙头的怪兽充电,也未能摆脱盈利波动的困境。上市前,公司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上市后,通过“直营转加盟”模式调整,曾实现一年多盈利,但自2024年下半年起再次陷入亏损。

拒绝高瓴的深层逻辑

怪兽充电成立于2017年,由蔡光渊(曾任Uber上海总经理)与徐培峰(曾任美团众包事业部总经理)联合创立。尽管是“三电一兽”(街电、小电、来电、怪兽充电)中起步最晚的企业,但在资本助力下迅速崛起为行业第一。高瓴资本作为其天使轮及后续5轮的投资方,截至2024年底持有12.3%股份,是公司第二大股东,仅次于阿里系。

然而,怪兽充电的AB股股权架构导致高瓴资本话语权有限。2024年底,管理层合计持股18.7%,但表决权占比高达64.8%;高瓴资本的表决权占比仅为5.3%。这种结构为管理层拒绝高瓴要约提供了制度基础。

早在2024年2月,高瓴资本便向董事会递交信函,称原私有化提案大幅低估公司价值,并建议维持公众公司地位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8月提出高价要约后,高瓴再次敦促董事会以公众股东利益为先,但最终未被采纳。

怪兽充电拒绝高瓴要约的考量包括:其一,原买方财团已与公司磋商半年,方案更具可操作性;其二,若原方案落地,信宸资本与管理层将分别持有62%、38%股份,且管理层继续留任;其三,高瓴方案仅承诺“无故撤职时提供合同保护”,管理层话语权存疑。此外,原买方财团拒绝因高瓴要约提升收购价格,进一步削弱了高瓴方案的优势。

业绩承压与转型尝试

上市前,怪兽充电主打直营业务,虽带来较高业绩规模,但成本高企导致长期亏损。2021年上市首年,公司营收35.85亿元,同比增长27.62%,但归母净亏损达49.58亿元。为扭转局面,2022年起公司出售部分直营业务,全面转向代理模式,此后两年实现盈利。

然而,2024年业绩急转直下——营收同比下滑35.97%至18.94亿元,净利润由盈转亏至0.14亿元。直营业务与代理业务双双承压:移动设备充电服务营收降至3.53亿元,降幅77.61%;充电宝及机柜出售业务降至7.82亿元,同比下降30.12%。

行业巨变是业绩下滑的主因。需求端,智能手机电池容量提升(2023年1月至2024年5月增幅13%)缓解了“用电焦虑”;供给端,美团二次入局共享充电宝行业,对怪兽充电形成全方位挤压。据媒体报道,美团市占率已反超怪兽充电,支付宝小程序使用人数达400万以上,远超怪兽充电的200万。


面对行业变化,怪兽充电试图通过出海与光伏业务破局。2024年8月,公司高管透露正在探索海外共享充电宝布局;同年,光伏业务营收同比增长840.97%至4.80亿元。但光伏业务毛利率仅为11.57%,远低于共享充电宝的52.11%,新业务能否拯救怪兽充电仍待观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