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深蓝财经
撰文丨王鑫
近期,A股市场再度受到关税战冲击,市场风格发生微妙转变。小盘股(“小登股”)热度回落,大盘蓝筹股(“老登股”)重新崛起。在此背景下,重仓银行股的中邮核心成长混合基金终于踏准了市场节奏。
10月13日,当上证指数在关税冲击波中剧烈震荡时,中邮核心成长混合A单位净值逆势上涨1.12%。尽管14日的净值尚未公布,但银行股的持续发力预示着该基金或将迎来连续大涨。
对于长期持有该基金的投资者而言,这两日的净值上涨犹如沙漠中的甘霖——虽能短暂缓解焦虑,却难以改变长期亏损的困境。
中邮核心成长混合基金自成立以来,似乎陷入了一种“魔咒”。成立18年间,该基金经历了12任基金经理的更迭,累计亏损近50%,在中国公募基金史上极为罕见。基民在基金吧中愤怒留言:“成立十八年跌了十八年,腰斩,垃圾!”
今年以来,该基金的表现依旧低迷,年内亏损5.42%,在8000多只混合型基金中,属于亏损较为严重的145只基金之一。截至上半年末,中邮核心成长混合A类规模为26.09亿元,C类规模为27.07万元,整体规模并不小,系中邮基金旗下规模最大的一只权益类产品,承载着全公司的厚望。
该基金在半年报中宣称,其投资策略充分体现“核心”与“成长”相结合的主线,将重点投资处于成长期的行业,并对这些行业给予相对较高估值。然而,从实际的交易轨迹来看,投资策略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画面,调仓节奏也显得混乱不堪。
从投资主线来看,该基金从最初的重仓金融地产,到中期追逐中小创,再到近年布局科技制造,最后又回归金融,主线并不清晰。今年上半年,其投资组合中金融业占比高达73.06%,前十大重仓股中有8只银行股。另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15.87%,采矿业占比3.36%。
从价值和成长风格维度分析,其重仓的银行股属于典型的价值股——估值低、成长性弱、普遍破净。这种持仓结构与基金宣称的“成长”策略形成鲜明反差,不免让人产生“挂羊头卖狗肉”的质疑,甚至有投资者建议其更名为“中邮核心价值”更为合适。
再看调仓节奏。如果该基金从2024年开始就重仓银行股,年内收益可达50%。但实际情况是,该基金直到2025年一季度才大举建仓银行股,恰好是在银行股经历2024年全年大涨之后高位“接盘”。随着7月以来小盘科技股的疯涨,银行等大盘股进入盘整期,该基金上半年靠银行股获得的收益迅速回吐,最终转为亏损。
从过往交易来看,这种追高买入的操作模式并非孤例。以中国移动的交易为例,在中国移动A股股价从40多元涨至80-100元区间后,该基金在2023年四季度以99元均价买入140万股,成为第三大重仓股。随后从2024年一季度开始减仓,至2025年一季度清仓,期间中国移动涨势缓慢,该基金最多只赚取了微不足道的“鱼尾收益”。
自2021年至今,管理该基金的是陈梁。从熊市到牛市,其任职回报仅为1.94%。资料显示,陈梁拥有超过11年的任职经历,现管理规模为38.45亿元,管理过的15只产品中有9只处于亏损状态。
翻开中邮核心成长的履历表,仿佛打开了一部中国基金业的人才流变史。彭旭、刘格菘、国晓雯、邓立新、王曼……这些在业内响当当的名字都曾执掌过这只产品。
彭旭曾以激进风格在2007年大牛市中声名鹊起;刘格菘后来在广发基金凭借科技股投资跻身顶流;国晓雯在中邮其他产品上也有过不错业绩。但诡异的是,这些明星经理们执掌中邮核心成长期间,均未能扭转乾坤。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邓立新。作为任职时间最长的基金经理,曾任中邮基金投资总监的他,最终却因“老鼠仓”问题被调查。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其管理期间,该基金收取的管理费累计超过10亿元,留给投资者的却是长期亏损的巨大窟窿。
天天基金网显示,中邮基金管理规模为700多亿,规模前10的产品除了排第8的中邮核心成长混合A外,均是固收类,公司管理的债基合计规模超500亿。
这充分说明,中邮基金以固收产品为业绩“稳定器”。根据最新数据,中邮基金“固收+”产品规模稳健增长,在总规模中占据重要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是首家登陆新三板的公募基金公司,目前市值16亿元。公司第一大股东是首创证券,第二大股东是中邮证券,第三大股东为三井住友银行,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这种分散的股权结构,虽然有利于权力制衡,但也可能导致战略决策效率低下,缺乏长期统一的投研文化。
十八年间,A股市场经历了多轮牛熊转换,不同风格各领风骚。但中邮核心成长似乎始终在与市场节奏错位共舞。当价值股受宠时,它追逐成长;当成长股起飞时,它回归价值;当板块启动时,它观望;当行情见顶时,它冲锋。
对于持有该基金的投资者而言,最近两日的净值上涨或许能带来短暂慰藉。但一时的风格契合能否真正打破困扰其十八年的业绩魔咒?答案只能交给时间。
中邮基金总经理张志名的最新表态,似乎给投资者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他表示,“稳健是公司经营的基础,更是对投资者的承诺。”这意味着,中邮基金正在跟行业传统的“规模导向”说再见,转而拥抱可持续价值。
深蓝财经新媒体集群发源于深蓝财经记者社区,已有15年历史,是国内知名财经新媒体,旗下账号关注中国最具价值公司、前沿行业发展、新兴区域经济,为投资者、上市公司高管、中产阶级提供价值内容,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