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朱成呈
2025年10月,一场源自荷兰的监管风暴,将中国半导体产业推向风口浪尖。安世半导体——这家被闻泰科技(600745.SH)收购的欧洲半导体巨头,突然陷入运营失控危机。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于9月30日对安世半导体全球30个主体颁布为期一年的资产及业务冻结令,导致闻泰科技连续两日跌停,更波及其重要股东格力电器(000651.SZ),引发市场对后者七年造芯计划的深度关注。
荷兰监管风暴:安世半导体运营权旁落
10月12日,闻泰科技紧急公告披露,荷兰法院已裁定暂停安世半导体CEO张学政的董事职务,其香港母公司裕成控股所持股份被临时托管。更严峻的是,法院指派独立外籍董事接管决策权,并将安世半导体绝大部分股份置于第三方托管。这意味着,闻泰科技对这家核心子公司的运营决策权和管理权已被暂时搁置。
这场风暴的直接导火索,是荷兰政府依据1952年《商品供应法》对安世半导体实施的干预。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公开表示,安世内部存在“严重的治理缺陷”,其运营可能对荷兰及欧洲的“技术主权”构成威胁。北京市京大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幺博文指出,荷兰政府的行为明显违反了《中国—荷兰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中关于公平与公正待遇、充分保护与安全等条款,存在将“国家安全”概念泛化的问题。
格力电器:七年造芯梦遭遇重大考验
作为闻泰科技第二大股东,格力电器在这场风暴中无法置身事外。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格力电器及其一致行动人珠海融林合计持有闻泰科技8.81%股份,远超第三大股东。这笔投资始于2018年——当时格力电器宣布“进军芯片领域”,并引发股价次日大跌8.97%,市值蒸发270亿元。面对质疑,董明珠强硬表态:“哪怕投500亿元,也要把芯片研究成功。”
同年11月,格力电器出资30亿元参与闻泰科技收购安世集团项目,试图通过资本运作掌握半导体核心技术。2019年,格力继续加码,以20亿元参与LED芯片龙头三安光电的定增。然而,从结果看,这些多点布局并未与主业形成明显协同。以闻泰科技为例,双方至今未见具体业务合作案例。
市场反应:股价波动与减持计划
事件迅速传导至资本市场。10月15日,闻泰科技股价上涨1.43%,报收38.19元/股;同日,格力电器上涨0.59%,报收40.82元/股。但背后是格力电器持续的减持动作:2024年10月,格力及其一致行动人计划减持不超过2%的闻泰科技股份;2025年7月,再次宣布拟减持不超过1%股份。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2月闻泰科技股价一度冲至170元/股上方,格力账面浮盈超百亿元,而如今股价波动剧烈,账面价值大幅缩水。
法律博弈:行政诉讼与国际仲裁双管齐下
面对荷兰政府的干预,闻泰科技已启动法律救济程序。公司方面在10月12日的投资者说明会上表示,首要任务是“稳定经营基本盘”,维持安世的供应链和团队稳定,同时“与国际顶尖律所合作,准备法律救济方案”,并已主动向中国相关政府部门汇报沟通。
法律专家指出,闻泰科技和安世半导体可以同时考虑提起行政诉讼和寻求国际仲裁。幺博文律师认为,荷兰方面依据《商品供应法》下达的部长令,存在法律适用和程序上的问题,可通过行政诉讼主张荷兰政府的行为超越了法律适用范围。同时,依据《中国—荷兰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可就中国投资者在荷兰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向相关国际仲裁机构提起仲裁。
行业影响:短期运营受阻但基本面未变
华西证券研报认为,安世半导体的日常生产、研发和运营仍在进行,公司基本面未变;但短期内因决策链条变更、审批环节增加,运营效率可能受影响,资源配置灵活性会下降。不过,股东的经济收益权未变,安世产生的利润仍100%归属于闻泰科技。
风险方面,部分投资者担忧闻泰股权遭遇冻结是否会触发ST相关规则。华西证券研报指出,从法规来看,公司暂不会触发退市风险警示(*ST)规范类细则。后续需关注公司经营情况是否存在“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且预计在三个月以内不能恢复正常”的情形,从而会触发其他风险警示(ST)。从目前情形来看,实质触发概率有限。
中国产业界集体发声
10月14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表声明表示,将持续关注事态发展,积极倾听会员呼声,并通过一切合法渠道向国际社会表达中国产业界的共同关切。安世半导体也发布公告称,2025年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公告,禁止安世半导体中国及其分包商出口在中国生产的特定成品部件和子组件。
这场跨越中荷两国的半导体产业博弈,仍在持续发酵。对于格力电器而言,七年造芯梦虽遭遇重大挫折,但其在半导体领域的长期布局仍值得市场持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