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苹果新品发布会,最激动的除了广大果粉,便是活跃在市场中的黄牛群体。苹果新品发布后,黄牛总能通过加价倒卖赚取差价,甚至成为行业“隐形赢家”。然而,随着iPhone 17的发布,这一传统套利模式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品尚未正式开售,价格便已跌破官方定价。黄牛还能在这场博弈中获利吗?
据第一财经报道,iPhone 17系列尚未正式开售,电商平台已通过补贴将价格压至官方定价以下。记者在拼多多搜索发现,百亿补贴频道中,iPhone 17 256GB版本券后价低至5099元,Pro 256GB版本8099元,Pro Max 256GB版本9099元,较官方定价便宜约900元。这一价格需在特定时间抢券,但已引发消费者抢购热潮。
与此同时,天猫与京东也加入战局。天猫Apple Store官方旗舰店与京东自营旗舰店开启预约后,京东数据显示,6小时内iPhone 17系列预约量突破200万;天猫则显示,上架首日预约量较上一代iPhone 16系列增长近3倍,其中白色机型最受欢迎。两大平台均推出国补立省500元、以旧换新、24期分期免息等优惠,进一步压缩了黄牛的生存空间。
曾几何时,iPhone新品是黄牛的“淘金密码”,但iPhone 17的开售即破发,标志着这一模式的崩塌。其背后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
早年iPhone新品发布时,市场需求常呈爆发式增长。苹果作为全球智能手机龙头,品牌影响力巨大,消费者对新技术、品牌忠诚度及社交需求共同催生了旺盛需求。然而,智能手机生产涉及复杂供应链,包括芯片、屏幕、摄像头等零部件供应及生产线调试,苹果虽供应链管理能力强,但新品初期仍难满足全球需求。
这一时间差为黄牛提供了套利空间。他们通过囤积货源,以高于官方价出售赚取差价。但如今,随着苹果产能提升及市场需求理性回归,这一机会已大幅减少。
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早年苹果凭借独特设计、创新功能及优秀体验占据高端市场,但近年来创新步伐放缓,每代iPhone更新更多是性能小幅提升,缺乏颠覆性功能。
相比之下,安卓阵营在拍照、快充、屏幕等领域不断创新,推出竞争力产品。在中国市场,华为凭借Mate 60 Pro等机型强势崛起,抢购热度甚至超过苹果,导致消费者对iPhone新品期待值降低,市场需求不再旺盛。
以拼多多为代表的电商平台通过百亿补贴、源头供货等模式,彻底改变了市场格局。拼多多凭借渠道优势,能更早获取货源,并通过补贴降低售价。在电商竞争下,iPhone新品溢价优势被抹平,消费者无需通过黄牛加价购买。
黄牛在iPhone市场的衰落,本质是商业模式创新驱动的“市场出清”。这与移动支付普及后街头小偷减少的现象类似——技术进步和系统升级改变了底层生态,使旧有模式难以为继。
在实体零售时代,黄牛通过掌控线下配额和组织排队人群构建“二级市场”。但电商平台的介入,尤其是拼多多“极致性价比”模式,通过资本补贴和数字化供应链,实现了新品资源的快速整合与分发。这种“平台直补+源头供货”的模式,效率远超个体黄牛,价格优势碾压,彻底挤压了黄牛的套利空间。
拼多多击败黄牛的案例,印证了创新商业模式对市场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打破传统渠道和价格体系,电商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优质、便捷、实惠的购物体验。
长期来看,电商竞争促使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降低价格,让消费者受益。同时,创新模式推动供应链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效率,这才是市场发展的必然方向。
在当下,只有持续降低交易成本的商业模式,才能赢得市场的长期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