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648万保险代理人转型潮:跨界高薪与行业坚守者的生存实录

时间:2025-10-16 21:21:20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时代周报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王苗苗


图源:图虫创意

2019年的一张团队合影,至今仍留在陈杭的朋友圈。照片中,西安某头部寿险支公司的百余名代理人站在礼堂舞台上,脸上洋溢着行业黄金期的自信。'当时团队近120人,现在出勤的只剩13人。'这位从业10年的高级主管感慨道,他见证了代理人数量从912万峰值跌至264万的全过程。

据《2025中国保险中介市场生态白皮书》显示,五年间648万代理人离开行业,相当于每天有3550人摘下工牌。这场职业大迁徙中,有人跨界重生,有人在续期缩水中挣扎,也有人通过创新模式开辟新赛道。

648万代理人去向调查

在行业震荡中,32岁的张萍选择彻底转行。2024年底,她结束仅半年的上海某合资寿险生涯,'6个月赚了9万多,但长期发展不稳定。'其所在30人团队如今仅剩1人,连销售冠军都已转投其他公司。利率下行导致产品吸引力减弱,叠加管理层调整,成为团队解散的主因。

现在张萍在企业出海服务领域获得30万年薪,'稳定薪资和社保让我安心。'她发现,此前积累的保险知识在对接高净值客户海外保障需求时依然有用。

重庆的冯燕则选择行业内部流动。这位7年从业者2023年跳槽至头部险企后,陷入新的困境:'去年收入30多万,今年大半年才10万。'她指出,新公司取消续期收入是主因,'去年8月卖了22张长险,若在原公司今年8月至少有一两万续期,现在只有1700元。'

更令她困扰的是指标压力:'领导要求强推10年期产品,甚至让把单子挂在离职同事名下。'这种做法不仅影响续期收入,还可能导致客户成为'孤儿单'。

转型者的突围之路

对于李可而言,2016年从代理人转型经纪人成为职业生涯转折点。'当时没客户、收入极低,甚至负债。'转做经纪人后,他代表客户利益从150多家公司筛选产品,'第一年就收支平衡,收入持续增长。'

在杭州,从业十年的何雷观察到更多同行转型:'有人做健身教练,有人当探店博主,还有人搞餐饮直播。'但他选择坚守:'哪个行业都不容易,保险做了10年,不太会离开。'

留存者的生存法则

面对行业深度调整,留守者正在探索新生存模式。陈杭的团队规模五年缩水90%,管理收入锐减,'最高年入百万,现在月均三四万。'

他总结出'生活场景获客法':将牙医、设计师发展为客户,与月子中心合作开设保险课程。'免费讲解新生儿投保知识,既能提供增值服务,也能接触潜在客户。'同时尝试线上引流,在车险、短期意外险领域已见成效。

在团队建设上,陈杭转向'优增'策略:'现在只招30-40岁有金融经验者,应届生留存率太低。'

另一类代理人选择主动降速。何雷在2023年因健康问题调整节奏,年收入降至四十余万,'收入降了但心态更稳。'他观察到,'报行合一'政策促使产品转向分红型,比价逻辑改变,从业门槛提高,'今年开门红开单人力不足70万,去年约200万。'

创新者的破局之道

具备品牌公关背景的侯海燕2023年跨行加入寿险业。初期月收入仅6000-8000元,转机出现在转向新媒体后。她在小红书、视频号打造个人IP,实现从被动拜访到客户主动咨询的转变。'现在月收入高时近八万,低时也有两三万。'

近期她开始探索AI赋能:用AI挖掘客户需求、设计IP定位,甚至开发《AI赋能保险人》课件。'通过AI,我清楚了客户画像和沟通方式。'她还注册了直播资质,计划与金融领域MCN公司合作。

行业未来:专业能力成护城河

据白皮书数据,截至2024年末,人身险公司营销员降至264万人,较历史峰值缩减超七成。2025年上半年,五大上市险企个险代理人再减5.5万人。

天职国际周瑾指出,代理人困境与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密切相关,'传统模式依赖政策与人口红利,现在必须提升专业能力。'

北京排排网杨帆认为,'报行合一'挑战了高佣金驱动模式,代理人必须转向综合解决方案提供者。他强调,未来存活者需具备保险深度和金融广度,'险企要改革考核机制,建立客户价值导向的评价体系。'

何雷总结道:'市场规模在扩大,从业人员减少,理论上业务应该更好做。'陈杭则提出五点生存法则:持续学习、开拓客户、诚信经营、打造个人IP、提供有价值服务。'未来能生存的,必须是客户信赖的专业顾问。'

(陈杭、张萍、冯燕、李可、何雷等为化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