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全文共3747字,阅读全文约需12分钟
跨境支付赛道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
本文首发于21金融圈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作者 | 边万莉 实习生余姿桦、薛霁
编辑 | 周炎炎
新媒体运营 | 张舒惠
2025年以来,跨境支付领域迎来重大突破:Payoneer、寻汇SUNRATE等外资机构通过收购国内持牌支付公司,成功获取中国支付牌照;此前PayPal、Airwallex等国际巨头已完成类似布局,标志着外资在中国跨境支付市场的竞争进入深水区。与此同时,连连数字、PingPong等本土企业凭借先发优势加速全球化扩张,一场围绕万亿级市场的争夺战全面打响。
根据FXC Intelligence数据,2024年全球跨境支付市场规模达2125.5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320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维持7.1%。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2024年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0.8%至2.63万亿元,外贸韧性与电商高速增长为支付机构开辟新蓝海。
全球市场年均增速超7%,中国跨境电商领跑全球
面对复杂贸易环境,中国外贸展现强大韧性。2024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43万亿元,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约14.7%,连续八年位居全球第一。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0-2024年中国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年均复合增长率约8%,为产业链延伸提供坚实基础。
跨境电商成为核心增长极:2024年进出口总额达2.6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占外贸比重从2021年的4.9%提升至5.9%。艾瑞咨询指出,中国跨境电商出口端以1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主导市场,全球份额维持50%以上,进口端增速约10%,形成"出口强、进口稳"的格局。
从全球视角看,跨境电商扩张直接拉动支付需求。FXC Intelligence统计显示,2024年全球跨境支付规模约2125.5亿美元,预计2025年达2276.3亿美元,2030年突破3207.3亿美元。中国跨境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为持牌支付机构带来战略机遇。
(图片来源:FXC Intelligence)
支付行业格局重构:跨境支付成新增长极
中国支付行业已从高速扩张进入稳定期,头部效应显著。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白热化,跨境支付成为破局关键。博通分析预测,2025年非银支付跨境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将保持两位数增长,尽管受国际形势影响交易笔数增速可能回调至10%区间。
老牌支付机构加速出海:拉卡拉6月宣布筹划H股上市,明确将"推进国际化战略"作为核心目标;新大陆子公司国通星驿在东南亚、中东布局支付牌照;新国都(嘉联支付母公司)加大跨境支付资源投入,推动硬件与服务双出海。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指出,支付机构扎堆跨境支付的核心驱动力在于:国内市场牌照收紧、价格战激烈导致存量市场触顶,而跨境支付费率显著高于国内,尤其在B2B大额交易、资金归集等环节具备更强议价能力,形成利润虹吸效应。
细分领域机会显现:B2B支付成新蓝海
尽管跨境出口电商市场已被头部机构占据,但B2B跨境贸易支付、进口电商、海外本地化收单等细分领域仍具潜力。某初创支付服务商透露,其聚焦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通过与持牌机构合作并持有海外牌照,实现"成立不到两年即盈利"的突破。
本土机构卡位战与外资曲线入场
本土支付机构加速全球化布局:
外资机构则通过收购曲线拿牌:
某支付行业人士强调:"牌照是合规基础,国内第三方支付牌照数量持续缩减且无新发,收购成为主要获取途径。直接持牌可掌握资金清算主动权、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尤其在监管趋严背景下增强可信度。"
亿邦智库首席分析师樊飞认为,跨境支付已从交易工具升级为全球化支撑系统。伴随全球消费者对支付体验要求提升,企业面临效率、汇率、合规、安全四大挑战,支付服务正从"基础工具"向"系统性赋能"转型,成为企业创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