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崔文静 实习生张长荣
编辑丨张星
视频编辑丨许婷婷
四天之内,三家已退市企业接连被监管部门点名,再度释放‘退市不免责’的明确信号。这一密集动作标志着A股市场监管逻辑的深刻转变——退市不再是违法违规行为的‘安全着陆点’,而是追责链条的起点。
三起典型案例揭示监管新动向
10月13日至16日期间,中国中期、江苏阳光与富通信息先后公告被立案或处罚。这三家公司虽已退市,却因上市期间存在的信息披露违规、资金占用等问题继续被追责。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5年9月间,A股强制退市公司已达178家,其中2025年实质触发重大违法类退市指标的公司达13家,创历史新高。
具体来看,江苏阳光于10月14日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揭露两大核心问题:一是控股股东阳光集团通过土地转让款(1.7亿元)和应收账款(2.61亿元)形成非经营性资金占用;二是未及时披露上述资金占用及实控人重大变化,导致定期报告存在重大遗漏。尽管相关资金已在监管督促下归还,公司及相关责任人仍被合计罚款330万元。
中国中期与富通信息则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正式立案。其中,中国中期因2023年财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于2024年6月退市;富通信息因连续2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元于2024年8月退市。富通信息此前已被天津证监局指出三大问题:信息披露滞后(未及时披露1.56亿元诉讼仲裁、53个银行账户冻结及4家子公司停产)、财报数据失实(2023年业绩预告与审计结果差异达98%)、关联交易与内控缺陷(大额预付款项真实性存疑)。
退市制度深化:从‘出清’到‘以退促治’
退市制度的持续深化正推动资本市场治理逻辑升级。2024年4月《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出台后,市场退出节奏显著加快。截至10月17日,已有约8家因资金占用面临退市风险的公司完成实质性整改,合计清收被占用资金80亿元。例如,江苏阳光在退市后已全额归还控股股东占用的1.7亿元资金。
监管追责力度同步加大。2024年初至2025年8月31日,证监会已对67家退市公司启动违法调查,对其中46家作出行政处罚,罚没款总计12.46亿元。责任追究不仅覆盖企业本身,更延伸至实际控制人、董事长、财务总监等‘关键少数’,实现全方位问责。目前仍有21家已退市公司处于调查程序中。
三罚联动:行政、民事、刑事追责体系成型
行政处罚仅是追责链条的起点。行政、民事、刑事‘三罚联动’的全链条追责体系正加速构建。2024年以来,证监会已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信息披露犯罪的退市公司超过30家。民事赔偿机制亦在完善,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通过支持诉讼、示范判决、特别代表人诉讼等方式助力投资者维权。例如,在深市主板退市公司大安堂资金占用案中,投服中心通过代位诉讼实现全额追偿,占用方共支付本息5.72亿元,成为全国首例‘零成本’维权并成功收回大额占用资金的典型案例。
业内人士指出,‘退市不免责’已成为资本市场治理的重要方向。随着退市进程的推进,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追责力度将持续升级,形成‘不敢违、不能违、不想违’的市场生态。
SFC
出品丨21财经客户端 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丨金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