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盛松成:社会融资规模创新与《中国金融》的学术贡献

时间:2025-10-18 18:05:19 来源: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作者: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盛松成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长期致力于金融理论与政策创新研究。其学术生涯与社会融资规模(以下简称“社融”)指标的创立紧密相连,而《中国金融》杂志则成为其理论成果的重要传播平台。





社会融资规模:从理论到实践的突破

作为我国独创的金融宏观监测与调控指标,社融的创立是一项“从0到1”的系统性工程。在人民银行行领导指导下,盛松成作为主要参与者和牵头人,带领团队完成从概念提出、指标确立到数据统计发布的全流程。历时五年,该指标自2010年12月首次写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后,已连续15次出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政府工作报告中,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共同构成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两大核心指标。

《中国金融》是盛松成发表社融相关研究的主要阵地,迄今已刊载其5篇以上论文。2011年第8期发表的《社会融资规模概念的理论基础与国际经验》指出,尽管20世纪50年代英国《拉德克利夫报告》的“整体流动性”理论及西方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理论为社融提供了理论支撑,但这些理论未成为西方货币政策主流,导致类似指标长期缺失。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范围扩展至全体系,我国社融指标应运而生。

2025年第7期发表的《从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看区域协调发展》则揭示了社融的区域结构特征。数据显示,中西部地区社融增量占比从2015年的38.6%升至2024年的43.6%,而东北地区同期从7.0%降至1.2%。这一变化表明金融资源正向中西部倾斜,但东北振兴仍需政策持续发力。



金融改革:利率、汇率与资本账户的协同推进

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及资本账户开放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条件。2012年,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在《中国金融》发表两篇报告,引发国内外学术界热议。《我国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基本成熟》提出,我国资本账户开放应采取有管理的渐进模式,优化路径以降低风险。国际经验表明,金融改革无固定顺序:美国“先外后内”改革成功,而日本、韩国虽遵循“先内后外”次序,却分别面临长期萧条和亚洲金融危机冲击。

《协调推进利率汇率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进一步指出,我国金融改革需循序渐进、协调配合。截至2024年末,我国已基本实现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有管理的浮动制度,资本项目可兑换取得显著进展。直接投资基本可兑换,跨境证券投资形成多渠道开放格局,人民币位列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和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储备货币占比升至2%。



虚拟货币:本质辨析与风险警示

针对虚拟货币热潮,盛松成与张璇在《中国金融》2014年第7期发表《虚拟货币本质上不是货币——以比特币为例》,后续又发表多篇剖析文章。货币的本质是商品交换媒介,需由国家信用支撑。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缺乏国家强制力保障,流通范围有限且价值剧烈波动。例如,2014年7月比特币价格为582美元,2021年5月飙升至5.9万美元,2025年9月已达11万美元。这种波动性使其难以履行货币职能,更多是投机工具而非真正货币。



学术平台的价值与展望

除上述研究外,盛松成在《中国金融》还发表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合理规模与运用》《西方潜在产出理论离中国实践较远》等有影响力的论文。他指出,该杂志文章普遍具有三个特点:紧扣金融改革难点、观点独到且符合国家政策导向。感谢《中国金融》提供的学术平台,盛松成祝愿杂志持续引领金融理论研究,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本文刊发于《中国金融》2025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