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简七读财” ,发送消息“ 理财 ”
小白轻松入门~
你有没有想过——
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里,人类几乎一直在「原地踏步」:
农民依旧面朝黄土背朝天,工匠的工具几百年都没变。
可就在最近两三百年,我们的世界突然「加速」了:
电灯、汽车、互联网、人工智能……每一代人都活在上一代人想象不到的世界里。
为什么从「停滞几千年」到「爆炸式增长」,只用了短短几百年?
这个问题,几乎是现代经济学的「终极之问」。
而就在本周一,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给出了答案:
三位终身追问这个问题的学者,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摘得桂冠。
如果你没时间啃「烧脑」的经济学论文,看完这篇文章也能明白:
为什么「创新」,才是推动人类社会持续向前的真正引擎。
01
首先,对于「经济为啥会增长」这个问题,传统的经济学给出的答案,有点像一份「炖汤食谱」。
这个食谱告诉你:
想要经济增长,你需要两样主要的「食材」——更多的资本(钱和机器)和更多的劳动力(人和时间)。
把这两样东西放进锅里,经济就能增长了。
至于那个最关键的「火」,也就是技术进步,传统理论觉得它更像「天降神火」,是凭空出现的,经济学家们也解释不清楚。
这个说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似乎也说得通。但它很快就遇到了无法回答的难题:
-如果增长只靠「堆钱」和「堆人」,那为什么很多资源丰富的国家,经济却长期停滞?
-为什么同样是投入资本和劳动力,有些国家能爆发出惊人的技术创新,而有些却只能做「世界工厂」?
很明显,那个最关键的「火」,也就是「创新」,绝不是凭空出现的,它背后一定有更深层次的规律。
02
今年的三位诺奖得主,正是破解这个「创新之火」奥秘的人。他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完美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首先,是经济史学家乔尔·莫基尔。他回答的是:「火」是怎么被点燃的?
莫基尔教授像一位历史侦探,他发现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的知识是「割裂」的。
一种是工匠们掌握的「规范性知识」:他们知道「某种方法可行」(比如怎么烧制更坚固的瓷器),但不知道「为什么可行」。
另一种是科学家们研究的「命题性知识」:他们知道「为什么」(比如物理定律),但这些理论和工匠们的实际操作没什么关系。
这两拨人各玩各的,导致零星的技术火花总是很快熄灭,无法形成燎原之火。
转折点发生在16-17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莫基尔将其称为「工业启蒙」。
那个时代,一个全新的文化诞生了:人们开始系统性地追问「为什么」,强调精确测量和可重复的实验。
科学家和工程师、工匠们开始密切合作,形成了「有用知识」的持续流动。比如,对大气压的科学认知,直接推动了蒸汽机的改良。
莫基尔的结论是:持续的经济增长,根植于一种鼓励求真、包容变革的文化和制度。
如果说经济增长是火箭,那制度就是燃料,而思想开放,则是那个最关键的「点火装置」。
接着,是经济学家阿吉翁和豪伊特。他们回答的是:「火」是怎么持续燃烧的?他们揭示了,创新如何成为经济增长的「持续引擎」。
03
但在他们给出答案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个长久以来困扰着经济学家的「世纪之争」:
到底什么更能激励创新?是「垄断」还是残酷的「竞争」?
长久以来,经济学家们为此分成了两大阵营——
1)熊彼特阵营(支持垄断)
以「创造性破坏」的提出者熊彼特为代表,他们认为垄断者最有动力创新。
因为他们手握超额利润,有雄厚的资本去投入高风险的研发(一个吃不饱饭的公司,通常是没有余力去搞创新的);
同时,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持并延长自己的垄断地位。
2)阿罗阵营(支持竞争)
以另一位诺奖得主肯尼斯·阿罗为代表,他们认为竞争者才最有动力创新。
因为对于一个垄断者来说,如果旧产品卖得好,通常没有动力「自我革命」,用新产品替代自己的旧产品;
而对于一个在激烈竞争中挣扎的企业来说,一旦创新成功,就意味着能从追赶者一跃成为「市场霸主」,这种改变命运的激励是无与伦比的。
那么,到底谁是对的?这场世纪之争,正是由阿吉翁和豪伊特的天才模型所终结的。
他们将熊彼特提出的「创造性破坏」理论,变成了一个可以计算和分析的数学模型。
让我们解剖一下这个模型的精髓。
在他们1992年的开创性论文《通过创造性破坏实现的增长》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奠基石般的公式(公式2.12):
它描述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一项「未来」(t+1时期)的创新的预期价值(Vt+1),等于它成功后能赚到的利润(πt+1),并被「更遥远的未来」的创新速度(λφ(nt+1))所折现。
看起来有点头晕?我们可以把它简化一下,去掉时间维度,看看各个要素之间的核心关系:
现在,这个简化版的公式就非常直观了:
分子 π (Pi),代表创新成功后你能赚到的垄断利润。
分母是你的「风险」:其中r代表时间的成本(比如利率),而最关键的部分是λφ(n),它代表下一个创新出现的速度。
*这个速度,取决于整个社会投入研发的努力程度(n)。
现在,请注意这个公式最「魔鬼」的细节:
下一个创新出现的速度(λφ(n)),是在分母里的。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未来的创新越快、越频繁,你当前这项创新的价值(V)就越低,因为你的垄断地位很快就会被下一个更强的创新者「破坏」掉。
这个公式揭示了一个关键矛盾:当前创新的价值,恰恰取决于未来创新的速度。
正是这个悖论般的关系,同时解释了熊彼特和阿罗的观点,并直接推导出一个著名的「倒U型曲线」:
创新活力和竞争强度之间,既不是由「垄断者」引领创新,也不是「越竞争越创新」的线性关系, 而是一个「先升后降」的倒U型关系。
只有在竞争适中的情况下,垄断者害怕被颠覆,挑战者又能看到成功的希望,大家都铆足了劲搞研发,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才最强。
04
这些听起来有些抽象的理论,其实对我们当下的生活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比如,它深刻地解释了我们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反内卷」的内在逻辑。
一个健康的经济体,既要通过反垄断来防止巨头「躺平」,也要避免让所有企业都陷入「价格战」的泥潭,从而扼杀创新利润。
当美团、饿了么的竞争进入「9块9大战」时,双方都无力投资真正的技术创新(如无人配送)。 因为价格战榨干了利润空间(π趋近于0),谁也赚不到研发的钱。
这就是「过度竞争扼杀创新」的典型案例。
政府的产业政策,就像一个高明的厨师,需要精准把握竞争的「火候」,努力将行业竞争维持在「倒U型曲线」那个最高效的区间。
话说回来,今年的诺奖得主阿吉翁(获奖图片里位于中间的那位),除了是一位顶尖的经济学家,他的母亲还是著名时装品牌Chloé的创始人。
在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家庭长大,他却最终选择了硬核的数学和经济学。或许正是这种跨界的背景,让他能从一个更宏大的视角,看待经济体那种在「毁灭」与「新生」中不断演化的动态之美。
虽然新科诺奖得主的理论听起来很复杂,但也提醒我们,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长期的繁荣,最终都源于一种能拥抱「创造性破坏」的勇气和智慧。
p.s. 如果你对往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感兴趣,可以点击:
晚安
参考资料:
《 「 创造性破坏 」 为何如此重要?中国学者解读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对我国当前发展有很好的启示》,每日经济新闻,20251013 《热议丨2025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如何帮助经济成长?》,知乎日报,20251013 《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Aghion, P., & Howitt, P.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