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杨万里
节后首个交易日(10月9日),南新制药股价遭遇20cm跌停,令投资者措手不及。次日(10月10日)股价继续下挫超10%,两个交易日累计跌幅超30%。这场突如其来的暴跌背后,两大核心事件浮出水面:一是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立案告知书》,二是宣布终止筹划重大资产重组。
2025年9月30日晚间,南新制药发布公告称,因涉嫌年报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调查。此次立案或与此前会计差错更正事件存在关联。
今年4月底,南新制药曾发布《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及定期报告更正公告》,承认2023年12月销售的部分产品收入确认条件不充分,需将2453.97万元收入从2023年调减至2024年,占当年营收的3.4%。受此影响,公司2023年年报盈利375.15万元修正后变为亏损1086.87万元,涉及《2023年年度报告》及2024年三份季度报告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科目调整。
历史公告显示,南新制药在信息披露方面屡踩红线。2023年4月28日,湖南证监局查明公司2021年1月1日至3月26日期间发生6664.17万元销售退回(含税),应调减2020年收入5897.50万元,占当年营收的5.42%,但公司未作为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追溯调整。湖南证监局对南新制药采取责令改正措施,并对时任董事长杨文逊、总经理张世喜、财务总监李亮出具警示函。两个月后,上交所也对相关责任人予以监管警示。
值得注意的是,2020-2024年度审计机构均对南新制药年报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其中2020-2021年审计机构为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2022-2024年更换为大华会计师事务所。信息披露违规情形下,审计机构为何未能及时察觉,引发市场质疑。
除合规风险外,南新制药资本运作亦遭遇挫折。2025年9月30日晚间,公司宣布终止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原因系未能与交易对方就核心条款达成一致。该重组计划始于今年8月,公司拟以不超过4.8亿元现金收购未来医药持有的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I、II)及在研品种(III)等资产,旨在通过短期收入增长点改善业绩。
然而,这场备受期待的重组在不到三个月内宣告失败。此前,南新制药曾筹划收购兴盟生物100%股权,最终同样以终止收场。尽管公司称重组终止影响有限,但资本市场用脚投票,股价连续重挫。
业绩层面,南新制药自2020年登陆科创板后急转直下。2021年营收同比下降27.74%,归母净利润亏损1.62亿元;2022-2024年分别实现营收6.988亿元、7.201亿元、2.633亿元,同期净利润亏损7883万元、1087万元、3.569亿元。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仅6185万元,同比下降71.28%,归母净利润亏损4000万元。
公司核心产品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抗流感病毒类)收入从2020年的7.406亿元(占营收71.96%)骤降至2024年的1.977亿元。2024年年报显示,为应对奥司他韦等竞品冲击,公司对部分产品降价导致毛利率同比下降29.89个百分点至54.59%。
目前,南新制药产品涵盖抗流感病毒、抗生素、心血管类药物,但市场竞争加剧与需求不足导致营收、毛利率双降。随着重大资产重组终止,公司亟需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以扭转业绩与股价困境。
对于南新制药被立案调查及资产重组终止,您如何看待?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