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对1急送到无人机配送,闪送打通低空物流“最后一公里”
作者 | 李白玉
来源 | 野马财经
2025年以来,“低空经济”从概念阶段加速向产业构建期迈进。深圳、杭州等试点城市相继开放空域,启动低空物流项目,推动城市配送网络从地面单层向“空地协同”立体化转型。在这场变革中,以“1对1急送”起家的闪送(Nasdaq:FLX)凭借全国用户网络、智能调度系统与即时配送经验,成为构建现代化城市低空经济运行模式的关键参与者。
当顺丰、京东、菜鸟等物流巨头纷纷布局无人机战略时,闪送为何能率先切入城市体系?作为深耕民生服务的即时配送企业,其低空物流模式究竟有何独特性?
2025年6月,杭州市余杭区启动低空物流商业化验证项目,由政府主导推进城市级低空网络建设,企业协同运营。闪送在此项目中承担核心角色:基于订单需求数据提供起降场规划建议,开放匹配的配送需求;无人机供应商负责飞行运营;杭州低空则统筹起降点建设与地面服务。
与传统项目仅解决“飞行可行性”不同,杭州模式聚焦“飞得进调度系统、飞得上订单链路、飞得进城市治理”。闪送作为平台中枢,通过实时识别用户高频需求,反向支持起降点部署、航线优化等决策。其价值在于将无人机从“展示型科技”转化为具备运营价值的运力形式,精准补足骑手难以高效服务的场景:高峰期拥堵、跨江区域绕行成本高、特殊物品交付要求严苛等。
这一转变标志着低空经济从“点状试验”迈入“结构性建设”阶段。以平台为中枢、标准为底座的协同体系,正成为城市关键基础设施。闪送的意义不仅在于飞行技术,更在于其找到了无人机在服务体系中的精准坐标——从即时配送平台升级为民生服务底盘。
低空物流的运营阶段,考验的是“承接飞行”的能力。闪送虽非低空物流起家,却凭借三大底层能力实现突破:
1. 调度算法与数据网络完备性
闪送覆盖全国297个城市,拥有超1亿活跃用户与292万注册骑手,每日生成亿级订单轨迹。这些数据沉淀了用户需求的时空分布,形成城市配送“热力图”与运力应力分析系统,为低空物流提供“真实场景地图”。
2. 平台系统复用性与适配效率
传统无人机项目因平台系统割裂难以规模化,而闪送在现有地面调度系统基础上,仅需扩展订单分发逻辑即可引入飞行运力模块,大幅降低开发成本。
3. 政企协同机制经验
杭州模式以政府主导、企业协作为路径。闪送在试点中专注于调度平台对接与数据适配,而非争夺技术主导权,这种“轻资产”模式使其快速融入城市治理体系。
三大能力叠加,使闪送成为国内最具低空物流规模化运营条件的平台型企业。在国家“新质生产力”战略下,其能力升级不仅增强了服务能力,更补强了公共系统稳定性。
闪送对无人机业务的定位清晰:不替代骑手,而是补足服务盲区。其价值体现在三方面:
1. 承接“难度订单”
夜间/暴雨等恶劣天气、跨江/偏远区域、医疗高时效需求等场景,传统骑手体系效率受限。无人机介入后,既提升了整体履约能力,又释放了骑手压力。
2. “科技向善”的落地实践
闪送将“科技向善”融入调度逻辑,无人机接单以“风险最小化”“用户体验稳态”为首要原则,而非单纯追求效率。这种人机协同机制,体现了基于服务系统效率的科学规划。
3. 成本结构优化潜力
当前无人机配送成本偏高,但具备规模递减特性。随着飞行密度提升、航线复用率提高,其边际成本将快速下降,并在订单密集区域实现价格反超。用户端可享受“空地一体化”的无缝服务体验。
对闪送而言,无人机不仅是技术接入,更是能力边界的拓展。其目标是从单一骑手平台,升级为具备“多场景运力覆盖”的弹性配送网络,向民生服务底层设施全面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