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上证指数以高开高走的强势姿态站上3900点整数关口,创下近十年来的新高纪录。截至收盘,指数距离4000点整数大关仅剩不足2%的上行空间,市场对这一关键心理位的争夺进入白热化阶段。
回溯A股历史,上证指数在一轮完整行情中首次向上突破4000点的情形仅发生过两次:2007年5月和2015年4月。这两次突破均呈现相似特征——尽管在4000点关口遭遇短期抛压,但指数均未在此位置过多盘整,分别在半年内触及6124点和5178点的历史峰值。
从技术分析的“后视镜”视角观察,4000点在历史行情中往往处于中期加速阶段,相当于一轮上涨行情的半山腰甚至接近山顶位置。这种线性外推的规律使得部分投资者对当前行情保持谨慎,认为需要调整交易节奏以应对潜在风险。
然而市场规律并非一成不变,当前行情与历史相比存在三大本质差异。首先从驱动逻辑看,2007年行情受益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流动性过剩的双重推动,2015年则由杠杆资金入市与供给侧改革共同驱动。而本轮行情的底层逻辑已发生质变——全球货币宽松环境与国内“反内卷”政策形成情绪共振,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积累的势能开始集中释放,多个战略新兴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显著提升。
这种产业层面的质变在资本市场形成直接映射。今年初DeepSeek-R1大模型的横空出世,以颠覆性性能和极低训练成本打破海外技术垄断,标志着中国在AI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此后,创新药、人形机器人、影视文化、潮玩娱乐等多个领域相继迎来“中国时刻”,形成科技创新与新消费双轮驱动的新格局。
从盘面特征观察,本轮行情呈现鲜明的结构性分化。自去年“924行情”启动以来,市场呈现“科技龙头领涨、板块分化加剧”的特征,这与2007年、2015年两次冲击4000点时“同涨同跌”的普涨格局形成鲜明对比。数据显示,当前行业龙头公司与中小市值企业的估值差持续扩大,科技板块与传统行业的资金配置比例达到历史极值。
这种结构性特征的形成,与市场参与者结构的深刻变革密切相关。2015年沪指突破4000点期间,个人投资者通过场外配资等杠杆渠道集中入场,导致“炒小炒差”现象盛行,并购重组题材成为主要炒作方向。这种非理性繁荣为后续商誉减值埋下隐患,2016年后市场因此经历深度调整。
2017年之后,随着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加速和中长期资金入市政策推进,A股投资者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机构投资者占比持续提升,基于产业趋势和公司基本面的价值投资理念逐渐成为主流。这种转变直接推动了市场从“散户市”向“机构市”的转型,结构性行情特征愈发显著。
政策层面的支持力度同样达到新高度。2024年9月24日,“一行一会一局”联合推出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组合拳,被视为市场的重要转折点。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稳住楼市股市”纳入总体要求,凸显资本市场在稳定预期、激发经济活力中的战略地位。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近期表示,将以科创板、创业板改革为抓手,推进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提升市场吸引力与竞争力。
当前资本市场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已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政策面的根本性变化,与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变革、机构化主导的资金结构共同构成本轮行情的三大支柱,预示着A股市场正在开启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