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170亿现金仍赴港上市,迈瑞医疗的资本棋局暗藏什么玄机?
作者 | 孙梦圆
编辑 | 于婞 高远山
来源 | 野马财经
2025年10月14日晚间,创业板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300760.SZ)连发两则重磅公告:启动港股二次上市计划,同时宣布联合创始人成明和卸任副董事长。截至10月17日收盘,迈瑞医疗股价报225.5元/股,总市值达2734亿元。
这场资本与人事的双重变革,揭开了一家中国医疗器械巨头向全球化冲刺的野心。公司明确表示,赴港上市募资将主要用于海外业务拓展,这与其海外收入占比突破50%的现状密切相关。
迈瑞医疗的资本运作史堪称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教科书。2006年,公司成为首家登陆纽交所的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募资2.7亿美元,市值一度突破30亿美元。彼时,跨国巨头垄断高端市场,迈瑞凭借监护仪、麻醉机等产品打开缺口。
图源:罐头图库
2016年,完成全球渠道布局的迈瑞选择私有化退市,此时估值较上市初增长超5倍。2018年回归A股创业板时,公司创下当年最大IPO纪录,募资约60亿元。董事长李西廷当时直言:"回归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数据显示,私有化前迈瑞在美股的市盈率仅18倍,而同期规模更小的鱼跃医疗市值却高出其100亿元。
如今,迈瑞医疗再次叩响港交所大门。公告显示,公司计划发行不超过总股本10%的H股(含15%超额配售权),募资将投向国际化扩张与研发创新。这一决策背后,是其海外营收的爆发式增长:2025年上半年,海外收入达83.32亿元,占比提升至50%,其中独联体及中东非地区实现双位数增长。
尽管账上躺着169.67亿元现金,资产负债率仅25%,但迈瑞医疗的现金流压力正在显现。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下滑54%至39.22亿元,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8%,归母净利润下降33%。
公司管理层坦言,现金流下滑与销售回款减少直接相关。不过,迈瑞医疗正通过"设备+IT+AI"数智生态布局寻求突破。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达17.77亿元,占营收比重10.61%。华安证券指出,随着海外中大样本量客户突破和MT8000流水线销售放量,国际体外诊断产线有望维持快速增长。
图源:迈瑞医疗2025年半年报
在2025年5月的股东大会上,李西廷明确提出战略目标:到2030年跻身全球医疗器械企业前十,并将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70%以上。奥优国际董事长张玥分析认为,迈瑞医疗此次赴港上市,核心意图是借助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系统性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
迈瑞医疗的扩张史就是一部并购史。2008年,公司以2.02亿美元收购全球第三大监护产品厂商Datascope,同年拿下瑞典呼吸气体检测品牌Artema。2013年,又以1.05亿美元收购美国超声诊断企业Zonare,并收购澳大利亚企业Ulco。
在国内市场,迈瑞医疗通过并购深科股份、苏州惠生等企业完善业务管线。在IVD领域,公司2021年收购海肽生物,2023年完成对德国DiaSys 75%股权的收购。2024年初,更是豪掷66.52亿元并购惠泰医疗,杀入心血管赛道。
频繁并购带来商誉激增。截至2025年上半年,迈瑞医疗商誉余额达115亿元,其中海外并购形成的商誉约50亿元,较2018年A股上市时的13.8亿元增长约300%。公司管理层表示,并购旨在强化主营业务、补充产品组合,未来将继续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推进海外并购。
在宣布港股上市计划的同时,迈瑞医疗"铁三角"中的最后一位创始人成明和卸任副董事长。这位64岁的"商业架构师"自2020年卸任总经理后,逐步减少个人股权绑定——2025年7月通过大宗交易减持500万股,持股比例从5.29%降至3.83%。
图源:罐头图库
回溯至1991年,李西廷、徐航、成明和三位安科公司旧部在深圳创立迈瑞医疗。李西廷出身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徐航曾制造中国首台彩超诊断仪,成明和则搭建起早期营销体系。公司初期靠代理国外设备起家,后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策略打开市场。
1998年,初创团队出现分歧,成明和等人短暂出走创立雷杜科技。但2004年,成明和回归迈瑞,推动公司从代理向自主研发转型。如今,徐航已转向风投和房地产投资,其操盘的深圳湾一号项目成为顶豪市场标杆,2023年以1150亿元身家位列胡润全球富豪榜第99位。
74岁的李西廷仍是迈瑞医疗的灵魂人物。这位安徽农村走出的中科院技术骨干,在2025年福布斯新加坡富豪榜上以130亿美元财富位列第5。面对美敦力、强生等国际巨头,迈瑞医疗的全球化征程才刚刚开始。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正迎来关键转折点。迈瑞医疗能否通过港股上市实现从"中国龙头"到"全球巨头"的跨越?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