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遇见小面冲刺港交所:客单价下滑背后隐藏哪些风险?

时间:2025-10-20 17:12:40 来源:阿尔法工场 作者:阿尔法工场



导语:随着港股招股书更新,遇见小面能否成为'中式面馆第一股'引发市场热议。这家由华南理工校友创立的川渝风味面馆,在门店规模突破450家的同时,正面临客单价持续下滑、对赌协议压力及食品安全争议等多重挑战。

一、规模扩张与市场地位:川渝面馆龙头的崛起之路

2014年,华南理工大学校友宋奇、苏旭翔与罗燕灵在广州创立遇见小面,以重庆小面、豌杂面等川渝风味切入餐饮市场。通过'标准化+数字化'战略,品牌快速扩张:2017年进入深圳,2019年启动特许经营,2021年门店突破百家,2024年进军香港市场。

截至2025年10月,遇见小面已拥有451家在营门店,其中广东占比超50%,另有101家门店筹备中,新加坡首店计划于12月开业。其核心业务分为直营(占比89%)与特许经营(10.9%)两大板块,直营业务涵盖堂食(71.1%)与外卖(15.6%),主打全时段运营。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4年遇见小面以13.48亿元总交易额位列中式面馆市场第四,市场份额0.5%,稳居川渝风味细分市场首位。重庆小面、红碗豌杂面等产品连续三年线下销量第一,但整体中式快餐市场前五名仅占3%份额,行业整合空间巨大。

二、增长质量存疑:客单价三连降与利润率波动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遇见小面营收从4.18亿元增至7.03亿元,复合增长率66.2%;净利润由亏损3597.3万元转为盈利4183.4万元。然而,单店日均销售额从2023年的1.4万元降至2024年的1.24万元,客单价连续三年下滑至32.1元。

公司解释称,客单价下降系主动降价策略,旨在通过'以价换量'提升订单总数。2024年订单量达3201.8万单,较2022年翻倍。但此举导致净利润率从5.7%微降至5.3%,经营利润率虽提升至15.1%,但原材料、人工、房租三项成本仍占营收较高比例。

成本优化成为关键:原材料占比从29%降至26.9%,租金支出占比从23.8%降至22.2%。公司通过规模化采购、标准化管理及门店区域拓展实现降本,但盈利对规模扩张的依赖度依然较高。

三、IPO前夜:对赌协议、突击分红与负债压力

在8轮融资后,遇见小面投后估值超20亿元,但2021年B+轮融资中与碧桂园等投资方签订的对赌协议成为潜在风险。若2028年3月前未完成上市,需以原价150%或年回报率7%回购股份,赎回负债稳定在4500万元。

财务数据显示,公司流动负债从2022年的2.51亿元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2.55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5000万元。尽管2023年、2025年累计分红3420万元,但流动比率仅0.5倍,计息负债比率约4.3%,资金压力凸显。

四、规模扩张的代价:食品安全与管理争议

快速扩张伴随管理挑战:2024年北京海淀、东城市监局因'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对其警告;黑猫投诉平台累计上百条投诉,主要涉及食品卫生问题。此外,2025年4月IPO前夕,公关总监因孩子生病请假期间被裁员事件,暴露出内部管理人文缺失。

公司计划未来三年每年新增150-230家门店,但规模效应能否抵消管理成本上升、食品安全风险加剧等问题,成为投资者关注焦点。

五、投资价值研判:增长可持续性是关键

对于遇见小面而言,成为'中式面馆第一股'不仅需要证明门店扩张能力,更需回应市场对单店盈利修复、财务结构健康度及管理层风险把控的关切。其能否在上市前有效化解客单价下滑、对赌协议及食品安全等风险,将决定这场竞赛的最终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