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洛水钟鸣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在传统人情社会中,'关系户'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群体。他们既令人羡慕——因为拥有他人难以企及的资源;又令人愤懑——因为这种优势并非通过个人努力获得。但随着职场环境的演变,我们是否该重新审视对关系户的认知?
真正的'资源型'关系户具有独特的成长优势。假设某位地方或单位的主要领导在退休前,安排子女到自己的老部下部门担任秘书或办公室岗位,这种安排看似特殊,实则蕴含深意。
这类关系户的工作强度往往超出外界想象。他们需要同时完成:
更值得关注的是那些被派往艰苦岗位的'官二代'。表面上看,选择偏远地区或急难险重项目是自讨苦吃,实则暗藏两大战略价值:
第一,资本积累。作为领导子女,他们天生携带父辈光环,但这种光环也是双刃剑。若选择清闲岗位,容易落得'靠关系不做事'的口碑;而在艰苦岗位取得成绩,则能将父辈资源转化为个人能力证明。
第二,资源倾斜。当普通员工在困境中挣扎时,关系户往往能获得更多支持:项目预算优先保障、关键信息及时获取、工作失误适度包容。这种差异最终会转化为实打实的业绩。
更常见的'一次性型'关系户,其家庭背景呈现'三不'特征:关系不硬、资源不多、本事不大。这类家庭通常只能为子女争取到:
这种安排在职场初期确实能引发普通员工的嫉妒:当你在熬夜赶材料时,关系户可能在悠闲上网;当你为PPT绞尽脑汁时,对方可能已准时下班。更气人的是,他们的考核评分往往还更高。
但这种优势具有明显的时效性。随着时间推移,三个问题会逐渐显现:
观察那些四五十岁的'神秘'同事,很多就是这类关系户的后代。他们当年或许靠关系进入单位,但若自身能力不足,最终只会沦为职场透明人。正如职场规律所示:'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没有持续的能力支撑,关系红利终将消散。
面对关系户现象,普通员工需要建立三个认知:
第一,环境判断。关系户的存在恰恰说明你所在的单位具有稳定性——否则他们不会选择加入。这种环境为资历积累提供了可能。
第二,时间价值。职场是场马拉松,'一次性'关系户的早期优势会在十年内消耗殆尽,而持续学习者将实现反超。
第三,主动躺平权。在稳定环境中工作十年后,普通员工同样能获得'躺平'资格,这不需要特殊关系,只需要时间沉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