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恒心
来源|博望财经
2025年10月13日,中概股博实乐教育集团(NYSE:BEDU)正式宣布与杨氏家族主导的买方团签署最终合并协议,完成私有化后将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这场始于2022年4月的资本博弈,历经三年半拉锯战后以小股东全面失利告终,标志着中国民办教育行业资本化进程的彻底转向。
作为曾市值突破30亿美元的教育产业标杆,博实乐的退市不仅是企业个体的命运转折,更折射出政策调控下教育资本生态的深刻重构。
博实乐的兴衰轨迹与政策风向高度耦合,其资本化进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政策红利期(2017-2020)
2017年《民办教育促进法》修订明确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类管理,同年9月《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为教育企业资本化扫清制度障碍。博实乐趁势登陆纽交所,发行价10.5美元,市值峰值达29.8亿美元。借助资本杠杆,其2017-2019财年营收从13.28亿元跃升至25.63亿元,学校网络覆盖全国。
第二阶段:政策收紧期(2021)
2021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明确禁止通过兼并收购、协议控制等方式控制义务教育民办学校,直接冲击博实乐核心商业模式。据《新学说》统计,其被迫剥离的幼儿园及双语学校业务在2021财年贡献58%营收。股价应声暴跌,从2021年初12.3美元跌至年底2.1美元,跌幅达82.9%。

第三阶段:转型适应期(2022-2025)
面对政策压力,博实乐启动战略转型,重点布局海外学校业务及素质教育服务。2022-2024财年海外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7%,毛利率从18.3%提升至24.6%。但资本市场信心修复缓慢,股价长期低于1美元,2022年3月收到纽交所退市警告。尽管基本面改善,政策不确定性仍导致投资者风险偏好持续走低。
博实乐私有化进程呈现典型的大股东主导特征,整个过程分为三个博弈阶段:
第一阶段:低价试探(2022.4-2022.12)
由杨惠妍(碧桂园联席主席)及杨美容组成的买方团,首次提出每股0.83美元收购价,较当时股价溢价15%,但较发行价缩水92%。此举引发小股东强烈反弹,美国律师事务所以“严重低估公司价值”发起集体诉讼。值得注意的是,杨氏家族当时持有78.06%股份及92.52%投票权,小股东在传统投票机制中毫无话语权,最终买方团被迫撤回提案。
第二阶段:策略调整(2023-2025.5)
随着海外业务增长,公司价值支撑增强,但股价仍持续低迷。买方团将报价降至每股0.50美元,同时引入开曼群岛公司法“短式合并”条款。该条款允许持股超90%的大股东在满足特定条件时,无需少数股东批准即可强制收购剩余股份,彻底瓦解小股东议价基础。
第三阶段:交易收官(2025.5-2025.10)
最终协议将收购价提升至每ADS2.30美元(约合每股0.575美元),较公告前收盘价溢价47%。《公司研究室》分析指出,尽管包含溢价,该价格仍未充分反映海外业务价值。但在“短式合并”机制下,小股东只能接受现实。2025年10月13日,博实乐以总价1.23亿美元完成私有化,较首次提案时估值缩水76%。

博实乐退市标志着中国教育行业资本化浪潮的彻底退去。2021年以来的政策调整,从根本上改变了民办教育的资本生态:
这场资本博弈揭示,在政策主导的行业环境中,教育企业的资本化必须平衡商业利益与社会效益。博实乐的转型虽带来业务结构优化,但也付出市值蒸发96%的惨痛代价。其退市事件为行业敲响警钟:当教育回归公益本质,资本狂欢终将落幕。
未来,教育企业的发展将更注重政策适配性与社会价值创造,这或许是中国教育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