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年轻人重构饮酒文化:白酒如何从仪式走向日常

时间:2025-10-23 19:16:11 来源:虎嗅APP 作者:虎嗅APP


题图|AI生成

曾几何时,白酒是社交场合的「硬通货」:商务宴请要撑场面,敬酒流程要到位,人情往来要周全。但当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这套传统叙事正在失效。年轻人要的不是「酒桌文化」的压迫感,而是独处时的松弛感、朋友相聚的默契感、与美食搭配的和谐感。白酒从社交工具转变为情绪缓冲剂,行业面临的核心命题不再是「是否年轻化」,而是「如何以稳定供给融入年轻生活」。

消费分层加剧的背景下,「喝一杯」的意义正在收敛。从炫耀性应酬回归到可复用的生活场景,白酒需要摆脱历史包袱,重新定义自身价值。这不是「去白酒化」,而是将产品从仪式中抽离,回归到晚餐桌、宵夜摊、露台小聚等碎片化场景。

广州永庆坊的一场城市活动揭示了这种转变:醒狮表演与市集交融,粤剧快闪穿巷而过,吧台推出的「海边探戈」「南国红豆」等清香型特调,以低酒精度、高适配性成为年轻人自发传播的社交货币。汾酒将活动主题定为「恰如其汾」,传递「不过度」的生活哲学——白酒不必局限于正式餐桌,也能在街巷中找到存在感。


行业惯性曾将年轻化简化为「讲新故事」,但年轻人决策逻辑已转向「好喝、好搭、好记录」。场景从整桌宴请拆解为宵夜摊的即兴小酌、一人食的微醺陪伴、下班后的十分钟放松。品牌要进入这些细分场景,需解决三大基础问题:口味与餐食的兼容性、小频次购买的性价比、内容表达的自传播性。

供给侧改革成为关键。产品线需区分「礼仪桌」与「小场景」:前者强调体面与收藏价值,后者需要干净底味、低负担、调饮友好。渠道向餐饮夜经济和内容电商倾斜,前者提供试饮场景,后者构建命名与传播场域。传播从「宏大叙事」转向「时刻叙事」——记录「与谁、在何时、为何而饮」,而非单纯强调饮用量。

清香型白酒的结构性机会在此显现。以汾酒为例,其产品线覆盖直饮款、特调友好款、餐饮专供款,酒体参数与搭配建议清晰;城市素材包提供标准化杯型、冰块、柑橘与草本组合,允许20%本地化调整;容量与价格带覆盖小场景自饮、中容量礼赠、夜场动销,避免「只会卖整箱」的局限。


有效动作的判据在于渗透力与复购线索:能否进入宵夜摊、一人食等新场景,玩法是否被商户自发沿用,是否沉淀为稳定口味、配方与「时刻库」。广州活动的样本价值,在于用「好彩」这一在地情绪词连接清香与城市生活,通过简单互动降低参与门槛。

口味周期的摆动中,清香型以干净基底和调饮友好度占据优势。它能与锅气、卤味、鲜辣等重口味餐食和谐共处,同时允许用水果、茶、草本进行轻度创新。餐饮夜经济的扩张与短视频的扩散机制,使「下班第一口」「久别重逢碰杯」等场景成为可复制的模板。

汾酒的「时刻叙事」方法论值得借鉴:连续三年的#大家都爱汾酒#挑战赛聚焦记录生活瞬间,线下「汾·动24H」轻玩法搭建可带走的小场景。当线上线下以「时刻」为单位衔接,清香从口味转变为可经营的生活表达。


历史背书与当下适配性构成汾酒的双重优势。清末《美味求真》记载清香入粤,1915年汾酒从广州十三行出海获巴拿马大奖章,这些节点为当下提供可信度。更关键的是,汾酒将「恰如其汾」转化为节制美学,与年轻人「反胁迫」心态兼容——不劝酒、不表演、追求「刚好」的体验。

年轻化绝非纵容无度,而是需要清晰的公共价值观:尊重个体选择、反对社交胁迫、倡导理性饮酒。当「微醺」成为审美与节制的象征,品牌应主动将「不过量、不劝酒、不酒驾」置于显眼处,使安全与健康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长期主义在于将责任转化为文化。汾酒从历史讲述者转变为城市生活参与者,产品逻辑从说服转向默契共处。其方法论包括:建立「时刻库」绑定场景与配方,沉淀投壶、快闪等轻玩法为基础设施,餐饮夜经济优先并季度迭代,内容以「生活技法」替代广告讲解。


这种转变本质是「社会协商」:在强社交与个体舒适、传统与潮流、仪式与日常之间寻找平衡。当清香好酒成为日常问候而非社交负担,行业增长曲线将从单次声量转向长期渗透。对老牌酒企而言,这或许是更艰难但更可靠的路——毕竟,好好喝一杯,本就该从喝得舒服开始。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95895.html?f=wyxw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