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人形机器人赛道竞争激烈,松延动力能否成为下一个行业标杆?
作者 |高泽,邢昀
在刚刚落幕的世界机器人运动会上,松延动力凭借出色表现斩获“两金一银”,成为行业焦点。而这家成立仅两年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如今已手握超1亿元订单,预计到今年年末团队规模将突破200人。这家企业的掌舵者——1998年出生的姜哲源,正以独特的创业风格引领团队走向新高度。
从清华辍学到硬科技创业:95后创始人的理性与务实
2023年,还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姜哲源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辍学创业。在昌平的一间民房里,他和两位合伙人张世璞、胡晨旭用100万元启动资金开启了硬科技创业之路。仅用43天,他们就将第一代人形机器人样机N1从图纸变为现实,并成功吸引种子轮融资。
创业初期并非一帆风顺。早期融资屡屡碰壁,直到今年4月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上,身高仅1.2米的N2机器人“小顽童”以黑马之姿斩获亚军,松延动力才开始进入发展快车道。姜哲源的工作节奏也随之加快,在世界机器人运动会闭幕式当晚现身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后,又马不停蹄地接受媒体采访。
进入“千台俱乐部”:2000台订单背后的市场策略
今年4月的亦庄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成为松延动力的转折点。“小顽童”的出色表现带来订单爆发式增长,目前公司订单总量已突破2000台,总价值超1亿元。这些订单主要应用于科研教育、展览展示和文旅导览等领域,其中科研教育订单占比超过50%。
为有效拓展市场,松延动力采用“直销+代理商”的双轨模式。对于清华附中这样的“灯塔客户”,公司直销团队直接对接,打造行业标杆。目前,松延动力的机器人已在清华附中等八所中小学担任领跑员、领操员等角色,未来还将在清华附中本部设立“具身智能实验室”,深化校企合作。
对于更广泛的客户群体,松延动力通过全国数十家代理商进行覆盖。公司计划在今年第四季度或明年开拓海外代理商,为产品出海做准备。
跑通交付大关:从50人到200人的团队扩张
随着订单量激增,能否按时保质保量交付成为关键考验。为此,姜哲源在公司召开“百日誓师大会”,全力解决量产和交付问题。团队规模从5月底的50余人迅速扩张至目前的170人,预计到年末将突破200人。
在技术层面,松延动力同样表现亮眼。在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公司在自由体操、立定跳远和单机舞蹈三个项目中斩获“两金一银”,其中自由体操项目得分超过其他参赛队伍总和。经过数轮融资,公司估值已达20亿元,并得到多名资深投资者青睐,上市计划也在筹备中。
年轻团队的挑战与优势:25岁创始人的管理哲学
松延动力的极致年轻化是其鲜明特色,但也带来不少挑战。成立初期,团队只有三位创始人和几位工程技术人员,办公地点是一间租来的民房。当资金运用出现问题时,姜哲源甚至被投资人直接斥责,这迫使他快速学习企业管理知识。
“对初创公司来说,头衔并不重要。”姜哲源表示,他既要担任企业管理者,又要做“第一产品经理”,还要保持技术专家的参与度。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他希望搭建更高效的管理体系,同时维持团队的年轻化和战斗力。
面对行业“抢人大战”,姜哲源保持冷静。松延动力通过内部培养体系筛选和培养工程师,而非单纯依赖高薪挖角。在他看来,人形机器人行业目前仍处于“蓝海”阶段,国内企业估值普遍低于美国同类企业,市场前景广阔。
穿越周期的考验:泡沫论下的理性思考
对于行业盛行的“投资泡沫论”,姜哲源持谨慎乐观态度。他认为,有热钱涌入说明行业有前景,但对企业和行业来说,穿越周期才是真正的考验。松延动力正通过技术迭代、市场拓展和团队建设,稳步向“高端制造业”回归,在这场人形机器人混战中寻找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