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价值链加速重塑的背景下,中国外贸企业正面临关税政策波动、地缘政治冲突及合规要求升级等多重挑战。然而,通过市场多元化布局、供应链韧性重构及RCEP区域合作深化,企业正逐步探索出一条降风险与保增长并行的发展路径。
2025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将“寻找贸易驱动力”作为核心议题,通过18场专题活动深入探讨“全球贸易风险防护”“储能电池RCEP市场机遇”及“绿色贸易转型”等前沿话题。这一平台不仅为行业提供了经验共享的契机,更凸显了中国企业在复杂国际环境中主动破局的决心。
“关税波动、经济下行与地缘政治冲突三重压力下,企业风险管理需求正经历结构性增长。”达信(中国)保险经纪高级副总裁万红平指出。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保金额突破1.0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0%,而赔付支出同步上升11.7%至25.8亿美元,印证了风险事件频率与赔付压力的同步攀升。
当前,中国外贸企业面临两大核心挑战:
在合规层面,跨境数据流动需同时满足欧盟GDPR与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监管要求。达信数据显示,67%的企业过去一年遭遇网络攻击,数据泄露可能面临高达全球营收4%的罚金。对此,万红平强调:“保险是风险转移的重要手段,但企业需构建‘保险+供应链多元化+数字化风控’的立体防御体系。”例如,通过AI工具穿透供应链层级,预判贸易政策变动影响,并依托专业机构提升风险评估能力。
上海市节能工程技术协会监测显示,2024-2025年节能技术行业在RCEP区域的外贸呈现“总量扩容、结构优化”特征,对成员国出口增速远超整体水平。具体来看:
锂离子电池出口数据进一步印证这一趋势。2025年前9个月,中国锂离子电池出口额同比增长26.75%,出口数量增长19.14%。其中,德国自5月起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大出口市场,对德出口金额同比增长29.87%,主要受大众、宝马等车企本土工厂需求拉动。此外,智利、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亚等市场增长“亮眼”,时代聚能(上海)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CEO吴韬透露,公司1-9月海外营收占比提升至42%,对澳大利亚、沙特出口同比分别增长85%、110%,主要承接当地大型储能项目。
面对全球关税波动,RCEP的“稳定器”价值日益凸显。上海市节能工程技术协会会长陈宏提出,未来3-5年,绿色能源基建规模化、数字节能技术场景化及产业链协同生态化将成为RCEP框架下的三大机遇。具体利好包括平均关税下降、原产地累积规则便利资源调配及中日韩海关数据共享缩短申报时间等。
对企业而言,RCEP的直接效益体现在“降成本”与“提效率”。以中化国际为例,其对泰国出口的动力电池关税从2022年的5%降至2025年的0%,单这一项1-9月节省成本超800万元;依托RCEP“6小时快运通关”政策,对韩出口电池通关时间从3天缩短至当天,库存周转效率提高30%。数据显示,RCEP生效3年来,中国对其他成员国进出口超37万亿元,2024年前11个月达11.9万亿元,占外贸比重近30%。
然而,规则碎片化与标准不统一仍是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吴韬举例称,印尼要求储能电池做SNI认证(测试周期3个月、费用超20万元),泰国则需TISI认证,流程与标准完全不同。时代聚能曾因未提前认证导致货物滞留泰国港口2周,损失40余万元。后通过第三方机构将认证周期压缩至1个月,成本降低30%。
陈宏建议企业建立“规则-成本-证书”全流程管理体系,并呼吁政府推进能效标准互认。吴韬则明确提出,希望政府推动与RCEP成员国的“电池标准互认”,以降低反复认证成本。
“关税战的间接影响比直接加税更隐蔽。”中化国际控股总监吴迪指出,美国对钢铝加征关税导致电池外壳铝合金成本上涨15%,欧洲对锂矿加征关税使正极材料成本增加8%,最终传导至电池价格,削弱中国企业的竞争力。2025年,中化国际对美出口金额同比下降11.83%,主要因价格竞争力下降。
对此,吴迪提出两大应对重点:一是供应链多元化,通过分散布局降低单一市场风险;二是技术输出,以高端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时代聚能则侧重“本地化布局”与“产品高端化”,吴韬认为,长期来看需依靠“本地化+高端化”双轮驱动,单纯规避风险并非长久之计。
借力进博会,跨国企业与中国本土企业正联合RCEP成员国企业共建“绿色供应链”。吴迪透露,中化国际计划通过“中国技术+区域制造+全球市场”模式,对接越南车企与印尼储能开发商;协会新能源联盟也将在进博会后组织“RCEP电池出海对接会”,邀请认证机构与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认证与融资难题。
吴韬进一步表示,储能电池企业未来出海将聚焦“解决方案”而非“单一产品”。例如,时代聚能正在对接澳大利亚能源集团,计划通过进博会敲定明年项目合作。“同时,我们希望借助进博会平台学习国际ESG经验,提升合规能力,毕竟合规已成为出海的‘敲门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