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是未来五年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的核心任务之一。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第八届中国企业论坛上明确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已为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国资委将持续推动中央企业与各类企业共享机遇,为“十五五”时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十五五”时期,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仍聚焦于“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张玉卓在近期撰文中指出,需加强战略性、专业化重组,围绕强化功能使命、提升规模效益,合并“同类项”,避免重复建设与无序竞争;同时,推动科技领军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合力,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专题询问了《关于2024年度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李春临表示,下一步改革将分三步走:宏观层面完善国有经济布局指引制度;中观层面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盘活存量资产;微观层面深化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与专业化整合,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国有企业,增强核心功能与核心竞争力,是“十五五”规划的核心目标。
全国工商联主席高云龙在论坛上呼吁,企业家需把握时代大势,强化创新引领,深化协同合作,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再立新功。张玉卓则提出四点建议:携手推进产业提质升级、科技自立自强、深层次改革及互利互惠合作,共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张玉卓强调,面向“十五五”,需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优化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开辟增长“第二曲线”。他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体经济根基提供支撑。
“十四五”期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年均增速超20%,实施了产业焕新、未来产业启航等专项行动,聚焦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与6个未来产业,系统化布局成效显著。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指出,“十五五”时期,央国企需更大力度布局前瞻性产业,抢占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制高点。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资源向企业集聚。张玉卓表示,面向未来,需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加大科研投入,加强原始创新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支撑。
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推动中央企业发挥产业链优势,深化融通发展共链行动,牵头组建产业联盟,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工信部中小企业局与国资委联合开展的“百场万企”对接活动,今年上半年已举办超2500场,签订合作协议1.1万余项,有效促进了大中小企业融通。
“十五五”规划建议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作出部署,明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推进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的核心目标。2025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之年,多家央企已接近完成目标,为“十五五”深层次变革积累了经验。
张玉卓在论坛上表示,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治理新机制,坚持问题导向,推动思维更新与机制革新,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国资布局结构持续优化,“十四五”期间,6组10家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9家新央企组建成立,专业化整合扎实开展,提高了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国资委数据显示,中央企业在关键领域的营业收入占比超70%,主业投资占比与从事主业的子企业数量占比均超90%。
张玉卓在署名文章中强调,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等功能,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他提出,要加强战略性重组,避免重复建设;推动科技领军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共同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国企改革专家周丽莎表示,“十五五”时期,国企改革应聚焦体制机制创新与核心功能优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改革重点应从规模化重组转向质量效益提升,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制度建设转向效能提升。她建议,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
李锦则指出,“大而不强”曾是国企痛点,通过结构调整可催生世界一流企业。战略性重组与专业化整合将避免同质化竞争,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支持优势国企整合上下游资源,推进“扁平化”管理,严格核定主业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