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星巴克中国正式宣布与博裕资本达成合作,双方将共同成立合资企业以运营中国市场业务。这一消息本应是本周消费资本领域最受瞩目的焦点事件,然而在媒体报道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个罕见的“集体乌龙”——多家主流媒体均将星巴克中国的“卖身价”错误报道。
根据星巴克中国官方发布的通告,此次合作中,星巴克与博裕资本共同成立的合资企业整体估值为40亿美元,其中博裕资本将持有60%的股份。这意味着,星巴克此次实际出让的交易金额应为24亿美元,而非部分媒体所误报的40亿美元。

然而,在传媒见闻的仔细核对下发现,包括多家权威报纸、知名门户网站在内的主流媒体,均直接将“合资估值”误写为“交易金额”。这一错误不仅出现在普通媒体中,就连一向以严谨著称的《财新》杂志,以及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国际媒体,也都在同一细节上出现了疏忽,着实令人意外。





此次“集体乌龙”事件不仅暴露了媒体在报道快速消费资本事件时的疏忽,也引发了行业对于信息准确性和专业性的深入讨论。对于消费者和投资者而言,准确的信息是做出明智决策的基础,因此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时更应谨慎对待每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