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创中国成功实现境外债基本清零,成为大型房企债务重组的标杆案例,为行业信心重建注入强心剂。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艳艳
编辑|何伊凡见习编辑|李原
头图来源|受访者
时间回溯至2024年冬季,武汉一场私人聚会上,融创中国创始人孙宏斌以休闲卫衣搭配白色运动鞋的装扮亮相,在一众西装革履的宾客中格外醒目。宴席未半,他便被人群簇拥,合影、握手、寒暄不断。这位头发斑白、操着浓重山西口音的企业家,在频繁举杯中,接收到来自各界的好奇、关心与祝福。
半年后的2025年6月30日,孙宏斌现身融创中国股东周年会,现场掌声雷动。自2022年融创陷入债务危机以来,他已久未公开露面。2023年股东会,他仅通过线上方式接入,且未作发言。面对“最困难时期是否已过去”的提问,他坚定回应:“肯定的。”这一表态,为投资者注入强心剂,其底气源自融创债务重组的实质性进展。

来源:视觉中国
2025年11月5日,融创中国宣布约96亿美元境外债务重组方案获香港高等法院批准。至此,融创成为首家完成境内、境外债务“双清零”的大型房企。通过债务重组,融创整体偿债压力预计下降近600亿元,为行业债务风险化解树立了标杆。
62岁的孙宏斌虽可“轻装上阵”,但资产盘活与公司运营仍面临挑战。一位融创内部高管感慨:“最艰难的一座大山已然翻越。”
在楼市筑底、行业调整的背景下,融创的债务重组方案凸显创新性。根据计划,融创推出全额债转股选项,向债权人分派两类强制可转换债:一类转股价为6.80港元/股,可在重组生效日起6个月内转股;另一类转股价为3.85港元/股,转股期为重组后18至30个月。此外,方案还引入股权结构稳定计划、团队稳定计划,确保公司治理与核心团队稳定。
行业分析师指出:“融创提供的转股股票是市场上交易最活跃的地产股之一,转股价格合理,时间安排灵活,充分满足债权人需求。”这一方案基于行业现实与投资者核心诉求,为市场提供了可复制的债务重组样本。
2025年初,行业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市场融资功能未恢复,销售回暖有限。境外债权人期待更彻底的重组方案,既能化解房企债务风险,又能满足流动性需求,助力房企脱困。融创的方案通过正向评估其资产价值与经营能力,获得债权人高度认可。境内、境外债务重组的完成,标志着融创最困难时期已过去。
融创的现金流危机始于2021年,2022年上半年出现公开债务违约。此后,公司积极推进债务重组,2023年1月完成160亿元境内债展期;11月通过“债转股+发新票”方式,完成首批百亿美元境外债务重组。

来源:受访者
2023年3月,孙宏斌在境外债务重组说明会上反思危机根源,指出执行“三道红线”不够坚决,追求规模的惯性导致投资过于乐观和激进。近两年,融创启动债务二次处置,2024年11月公布境内债重组方案,涉及10笔债券、总金额154亿元,通过四种方式降债比例超50%,方案于2025年初获批。
2025年初,融创启动第二次境外债重组,拟将96亿美元境外债务全部转股。4月公布重组方案,6月获75%支持率,10月获98.5%债权人赞成。不到10个月,融创彻底化解上市公司层面债务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大股东提供的4.5亿美元无息借款也同等条件转股,显示对公司的长期信心。
融创的化债进程堪称房地产风险出清的缩影。11月6日,碧桂园公告称境外债务重组方案获债权人会议通过,纳入重组的债务规模约17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70亿元)。重组完成后,碧桂园预计降债约840亿元,最长债务期限达11.5年。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底,21家出险房企化债规模约1.2万亿元,有效减轻短期偿债压力。克而瑞统计显示,11家房企已完成境内或境外债务重组,融创是首家完成“双清零”的大型房企。分析人士称,这一案例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证明大型房企债务问题可有效化解,是行业信心重建的标志性事件。
随着境内外债务重组完成,融创加速推进资产盘活与“保交付”目标。2024年以来,公司为重庆湾、北京融创壹号院等项目引入资金,全力冲刺全年超5万套项目交付,预计年底基本完成任务。在克而瑞房企交付力排名中,融创位列第四,重庆长乐雅颂、西安揽月府等项目成为品质标杆。
孙宏斌在股东大会上坦言,未来将坚持降杠杆,聚焦北京、上海、西安等核心一二线城市,集中资源打造优质产品,“不会再去很多城市”。相比2021年近6000亿元销售额、行业前三的规模,2024年融创销售额降至471.4亿元,土地储备面积下降近一半。但历经极限考验,融创在行业调整中活了下来,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