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步长制药利润大增股价却低迷,资本为何不买账?

时间:2025-11-07 11:08:17 来源:市值Observation 作者:市值Observation



文丨小李飞刀

10月29日,国内心脑血管中成药龙头企业步长制药公布了2025年前三季度财务数据,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177.5%。然而,资本市场反应冷淡,公司股价次日大跌近6%,并持续低迷至今。这家以“中国强生”为目标的医药巨头,为何在业绩大增时遭遇资本“用脚投票”?

【业绩困境:增长背后的隐忧】

自1993年赵涛父子在咸阳创立以来,步长制药凭借“步长脑心通”迅速崛起,奠定了在心脑血管中成药领域的市场地位。然而,公司业务多元化进展缓慢,营收结构高度依赖中成药。截至2024年,该板块收入占比仍高达八成,而化学药、医疗器械等业务增长乏力。

2025年前三季度,步长制药营收为84.7亿元,同比下滑0.54%,降幅收窄;归母净利润为8.68亿元,同比大增177.5%。但资本市场对此并不买账,原因在于:一方面,2024年同期利润基数较低(仅3.13亿元),而2020年同期高达14亿元左右;另一方面,公司总销售收入已连续第五年下滑,心脑血管业务收入从2020年的120亿元萎缩至2024年的70亿出头,较历史巅峰减少超四成。


▲步长制药历年归母净利润走势图,来源:Wind

盈利能力方面,截至2025年前三季度末,公司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62.3%、9.34%,较历史巅峰大幅下滑20.9%、21%。股价表现上,截至11月6日,公司股价较历史巅峰下跌超70%,市值蒸发超500亿元,即便A股自“924”后反弹,其股价仍徘徊在底部区间。

【政策冲击:医保与反腐的双重压力】

步长制药的业务滑坡,与近年实施的医药政策密切相关。首当其冲的是医保政策调整。2019年,国家医保局要求各省在3年内逐步清理未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以实现全国医保用药范围统一。步长制药的谷红注射液、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等独家品种因临床价值不高、易滥用,成为清理对象,年销售额曾超10亿元的核心单品收入锐减。

为弥补损失,步长制药于2023年对脑心通胶囊、丹红注射液等中成药提价,但遭到国家医保局反击。2024年5月,四川、云南、广西、山西等地发布调价通知,脑心通胶囊36粒、48粒、72粒规格分别被迫下调9.1%、9.3%、19.4%。

医疗反腐风暴同样对步长制药形成冲击。2023年7月,国家卫健委等十部门部署为期一年的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明确以“零容忍”态度打击全链条腐败。步长制药的“带金销售”模式遭遇质疑。2017-2024年,公司销售费用接近600亿元,其中市场、学术推广费及咨询费占比极高,但资金流向成谜。

例如,2023年,公司第一大销售服务商海南椰云众包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4月,参保人数仅10人)当年拿到4.49亿元费用;第二大服务商宝鸡新安睿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9月,参保人数8人)拿到2.94亿元费用。2021年,财政部对步长制药进行“穿透式”检查,发现其存在以咨询费、市场推广费名义向推广公司支付资金,再由推广公司转付给代理商的行为,公司因此被顶格处罚。此外,裁判文书网显示,2015-2018年,步长制药至少七次卷入行贿受贿案,涉及金额6万-11万元不等。

【深层症结:转型之难与隐患犹存】

除主营业务承压外,步长制药还面临多重隐患。首先是商誉减值风险。2012-2015年,公司累计斥资63.5亿元并购吉林天成、通化谷红,确认商誉高达50亿元。后因医保控费和行业监管趋严,两家公司核心产品价值萎缩,导致商誉“暴雷”。2022-2024年,步长制药分别计提商誉减值30.7亿元、6亿元、8.5亿元,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仍有6.2亿元商誉待处理。

其次是“重销售、轻研发”的旧有模式转型困难。2017年,步长制药提出“由销售型公司向科技型公司转换”等三大转型战略,但实际执行中,销售费用率仍高达39.45%(2025年前三季度),远高于中药板块同期的20.6%;研发费用率则长期徘徊在2%-3%,2025年三季度末仅1.81%。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研发资本化率从2020年的26%提升至2024年的52%,引发市场对其美化利润的质疑。


▲步长制药历年研发费用率走势图,来源:Wind

尽管业绩萎缩、研发羸弱,步长制药分红却十分慷慨。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累计分红79.5亿元,其中赵氏家族拿走超过40亿元。然而,当前经营远未到反转时刻,深层症结在于旧有模式在医疗政策变革下的“失灵”以及重营销轻研发战略的长期失衡。未来,若没有根本性转型,步长制药的“中年危机”恐难化解。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