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拟购半导体资产消息披露数日后,英唐智控(300131.SZ)于近日正式披露重组预案,宣布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桂林光隆集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隆集成”)100%股权,以及上海奥简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简微电子”)80%股权,同时募集配套资金。公司股票自今日起正式复牌。

停牌10个交易日后,英唐智控于11月7日晚间发布重组预案,明确交易细节。根据预案,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完成对光隆集成和奥简微电子的股权收购,并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值得注意的是,与停牌前披露的拟购资产消息相比,奥简微电子的股权收购比例从76%提升至80%,显示出公司对标的公司战略价值的进一步认可。
本次交易预计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关联交易或重组上市,但市场对其产业整合效果保持高度关注。英唐智控表示,此次收购旨在拓宽半导体产业布局,强化核心业务竞争力。
光隆集成成立于2018年,专注于光开关等无源光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光纤通信、数据中心等领域。公司曾于2021年向科创板提交IPO申请,但于2022年8月主动撤回。财务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5年前8个月,光隆集成营收分别为7197.39万元、5524.11万元和4889.5万元,净利润分别为1746.4万元、878.9万元和1398.91万元,业绩表现稳健。
相比之下,奥简微电子的业绩略显逊色。作为一家成立于2015年的高性能模拟芯片研发企业,奥简微电子在2023年至2025年前8个月的营收分别为1837.99万元、2712.84万元和1844.19万元,净利润分别为-65.65万元、-30.86万元和-151.14万元。尽管尚未实现盈利,但其在模拟芯片设计领域的技术积累仍被市场看好。
英唐智控表示,公司与标的公司在市场、产品和技术等方面存在显著协同效应。在市场层面,公司凭借强大的分销能力和丰富的客户资源,可帮助标的公司加速市场导入,拓展销售渠道;在技术与产品层面,光隆集成在光器件领域的深耕与奥简微电子在模拟芯片设计的技术优势形成互补,双方可实现技术共享;在生产与采购层面,公司有望为光隆集成提供MEMS振镜制造产能,并助力奥简微电子整合产业上下游供应链资源,降低采购成本。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指出,半导体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上市公司通过收购半导体资产实现上下游资源整合,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竞争力,但需关注标的公司的技术壁垒和市场拓展能力。
尽管频繁加码半导体资产,英唐智控的盈利能力却未明显提升。财报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51.69亿元、49.58亿元和53.46亿元,归属净利润分别为5748.98万元、5487.62万元和6027.5万元。然而,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虽同比增长2.4%至41.13亿元,但归属净利润同比下降43.67%至2607万元,转型阵痛期业绩承压明显。
分业务来看,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电子元器件分销业务收入约37.73亿元,同比增长2.72%,仍是营收主力;研发费用则同比增长90.06%,主要投向显示芯片领域,包括引进高素质研发团队和加大技术、项目验证资金投入。
英唐智控的半导体转型之路始于2020年。当年,公司收购了日本IDM半导体公司先锋微技术(后更名为“英唐微技术”)100%股权,实现半导体芯片业务导入。2021年,公司进一步收购上海芯石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40%股权,向半导体分立器件领域延伸。2024年,公司曾筹划收购深圳市爱协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控制权,但因交易方案未达成共识而终止。
此次收购光隆集成和奥简微电子,是英唐智控深化半导体战略布局的又一重要举措。然而,在行业竞争加剧和公司业绩承压的背景下,其转型成效仍需时间验证。
针对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致电英唐智控方面进行采访,但电话未获接听。
北京商报记者 马换换 李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