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小鹏人形机器人IRON被疑“皮套人”,技术实力究竟如何?

时间:2025-11-11 03:57:04 来源:BT财经 作者:BT财经



2025年11月5日,小鹏科技日上,一款名为IRON的人形机器人以“猫步”姿态惊艳亮相。其仿生脊椎、柔性皮肤与灵巧双手的组合,不仅让行走姿态接近人类,更因高度拟真引发网络热议——#小鹏机器人是皮套人#话题迅速登上热搜。面对质疑,创始人何小鹏次日发布“一镜到底”拆解视频,用内部机械结构与运转声彻底打破谣言。这场风波背后,折射出中国智能硬件产业从“智能汽车”向“具身智能”的跨越式进化。

从“皮套人”质疑到技术实力揭秘

IRON的争议源于三大“破绽”:步态中“踮脚尖”的生物力学特征、头部疑似“耳朵”的凸起轮廓,以及背部柔性皮肤下的“内衣”形状。网友通过慢放视频指出,IRON行走时踝关节的微调动作与人类高度相似,甚至怀疑耳部藏有真人操作。何小鹏的拆解视频中,白色工程塑料骨架、谐波减速器、散热风扇及闪烁的LED状态灯清晰可见,机械运转的嗡鸣声与柔性皮肤的触感反馈,彻底消除了“真人扮演”的猜测。

事实上,IRON的“猫步”并非刻意模仿,而是仿生步态控制算法的自然结果。其22自由度灵巧手与动态平衡算法,配合仿生肌肉系统,使重心转移与足弓缓冲更接近生物力学模型。头部“耳朵”实为麦克风阵列,用于360度声源定位;背部“内衣”则是支撑带,用于固定线缆与散热模块。这些设计细节,恰恰是小鹏将AI技术与精密机电一体化整合能力的体现。



七年技术积累:从智能汽车到具身智能

小鹏的机器人能力并非“突然爆发”。自2014年成立以来,其核心战略始终围绕“全栈自研+AI驱动”,技术积累路径清晰可见:

  • 2018-2020年:聚焦智能座舱与L2级辅助驾驶,自研Xmart OS操作系统,奠定软件定义汽车基础;
  • 2021-2022年:推出城市NGP,引入BEV感知架构,训练大规模视觉模型;
  • 2023年:发布XNGP无图方案,实现端到端大模型上车;启动机器人项目,PX5原型机测试运动控制算法;
  • 2024年:图灵AI芯片流片成功,支持多模态推理;VLA 1.0应用于实验机器人,实现简单指令执行;
  • 2025年:VLA 2.0+3芯片架构落地,IRON实现高拟人交互与自主行走,技术指标对标国际一线水平。

小鹏的“AI+Robotics”双轮驱动战略,本质上是将自动驾驶中的感知-决策-执行闭环迁移至机器人领域。其第二代VLA架构集成3颗图灵AI芯片,构建起“VLT(视觉语言文本)+VLA+VLM(视觉语言模型)”的高阶“大小脑”协同系统——“大脑”负责理解语言、生成意图,“小脑”控制运动协调与精细操作。这种架构脱胎于XNGP在复杂城市路况中的实时响应能力,是小鹏智能驾驶技术的“具身化延伸”。

量产挑战与生态布局:从实验室到千家万户

何小鹏在视频中明确表示:“小鹏一定会把机器人做到量产。”这一目标背后,是清晰的商业逻辑与生态协同:

  • 市场规模潜力: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美元,应用场景涵盖家庭服务、物流搬运、医疗陪护等。特斯拉Optimus、Figure 01等竞品已入局,小鹏需抢占生态入口;
  • 生态协同优势:IRON可接入小鹏AI OS,与G9、X9等车型共享感知模型;未来还可作为家庭服务终端,联动小鹏智能家居,形成“车-家-机器人”三位一体AI生态;
  • 制造能力支撑:小鹏在广东肇庆的智能工厂具备柔性制造能力,电机、电控、BMS等技术可直接复用于机器人动力系统,为低成本量产提供供应链基础。



然而,IRON仍面临多重挑战:单台成本预估超50万元,远未达到消费级门槛;高度拟人化机器人进入家庭可能引发隐私、数据安全及心理依赖问题;市场教育周期漫长,消费者是否接受“会走猫步的机器人”仍是未知数。此外,国际竞争激烈,特斯拉Optimus已进入工厂试用,波士顿动力Atlas技术领先,国内优必选、达闼等企业也在加速布局。小鹏需在“实用性”与“情感交互”间找到平衡,避免陷入“技术炫技、缺乏场景”的陷阱。

技术超前与时代认知的碰撞

IRON被误认为“皮套人”,本质上是技术超前于时代认知的典型写照。当年iPhone初现时,触屏技术被质疑“不实用”;特斯拉Autopilot刚推出时,同样被嘲“不如老司机”。如今,小鹏正站在人形机器人爆发的前夜,其技术积累已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在中国科技企业中,真正具备“软硬一体+AI原生+制造落地”能力的玩家并不多,而小鹏无疑是其中之一。

作 者 |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