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25年10月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停摆时间已持续近40天,刷新了2018年末创下的35天历史纪录,成为美国建国以来最长的政府停摆事件。回顾近五十年历史,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已发生超过15次政府停摆,其中2010年后便有三次(2013年、2018年及2025年),此次停摆的持续时间尤为引人关注。
政府停摆的核心矛盾在于参众两院在医保法案、财政支出等关键议题上未能达成共识。然而,从历史规律来看,两院最终均会通过妥协方案解决分歧。最新消息显示,美国参议院已就结束停摆达成初步协议,这场持续近40天的政治僵局终于出现转机。
尽快结束停摆对美国经济至关重要。若停摆进一步延长,可能引发多重连锁反应:
1. 就业市场冲击
停摆期间,部分联邦部门岗位出现人员流失,财政支出停滞更导致停薪现象,对地方就业市场形成直接冲击。例如,国家公园、海关等依赖政府拨款的机构已出现运营困难。
2. 经济数据发布延迟
GDP、CPI等核心经济指标的延后发布,削弱了市场对经济走势的判断能力。大资金因缺乏权威数据支撑,可能延缓投资决策,影响金融市场流动性。
3. 市场信心受损
金融市场作为经济晴雨表,对政策不确定性高度敏感。停摆时间越长,投资者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担忧越深,可能导致资金外流或避险情绪升温。
4. 居民消费承压
中低收入家庭的福利补贴发放延迟,直接削弱了消费能力。停摆期间,零售数据、信用卡支出等指标已显现疲软迹象,若持续将进一步拖累经济复苏。
尽管停摆并非美股下跌的直接原因,但其对市场情绪的压制作用不可忽视。近期美股调整中,停摆担忧成为重要导火索。而随着停摆结束预期升温,美股市场已出现触底回升迹象,场外资金开始回流,为市场注入流动性。
全球视角下,美国停摆的转机将提振金融市场信心,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但需明确的是,停摆仅影响市场短期情绪,全球牛市的根基仍在于流动性宽松与低利率环境。2025年,全球主要股市在宽松政策推动下步入牛市,只要这两大核心因素未发生实质性转变,牛市趋势有望延续。
以中国市场为例,截至11月7日,沪深股市平均估值仍显著低于美股,反映中国资产价值尚未充分释放。在低利率环境下,两融余额、居民存款转移及外资流入等增量资金来源仍具潜力。若市场保持赚钱效应,资金将持续涌入,为中国资产价值重估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