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威马汽车复活之路:幸存者还是资本续命者?

时间:2025-11-11 03:35:44 来源:深眸财经 作者:深眸财经



2025年9月,沉寂已久的威马汽车迎来关键转折。随着重整投资方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的到位,这家曾估值470亿元的新能源车企宣布启动复工复产计划,目标直指百万辆产能。两个月后的11月3日,威马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好事将近,敬请期待"的预热海报,配文"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再次点燃市场对其回归的猜测。

11月5日,威马官方APP"小威随行"重新上架主流应用市场,修复蓝牙车控、远程操控等核心功能,被视为重整进程中的实质性动作。然而在比亚迪、吉利等头部品牌已占据超五成市场份额的当下,这家技术停滞多年、资金链断裂的企业,其"回响"究竟能传多远?

资本看上威马什么?

威马的发展轨迹堪称高开低走的典型。2020年9月22日,企业宣布完成D轮100亿元巨额融资,天眼查数据显示其累计融资超350亿元,投资者阵容包括百度、腾讯、上汽集团、红杉中国等顶级机构,甚至吸引赌王家族、李嘉诚家族入局。但辉煌仅是昙花一现,2019-2021年销量从12799辆增至44152辆后,2022年骤降至29327辆,同比暴跌33.6%,与哪吒、埃安等品牌的差距拉大至十余万辆。



资金链断裂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023年威马正式申请破产重整,重整案显示其拖欠员工薪资超4000万元,供应链欠款达17.34亿元。至2024年,负债总额飙升至203.67亿元,而可动用资产仅39.88亿元。这场看似不可能的"复活大戏"背后,实则是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极致挖掘。

2025年9月,深圳翔飞接管威马四家核心公司,发布《致供应商白皮书》并启动10亿元复活计划。表面是翔飞主导,实则隐现宝能系身影——新京报披露翔飞实控方为宝能系资本,天眼查显示其与宝能汽车共享联系方式。对深陷85亿元债务危机的宝能而言,威马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与温州、黄冈两座合计25万辆产能的工厂,具有低成本复用的战略价值。



威马的核心资产价值凸显: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与自建工厂若从头申请建设,需数年时间和数十亿资金。翔飞10亿元投资计划正是看中这些可立即盘活的实体资产。通过整合产能与销售渠道,宝能系试图在资本市场构建估值提升的故事。而温州市政府组建专项工作组,协调29家零部件企业恢复供应,浙商银行提供5亿元授信,产业基金补贴智能化改造,更降低了接盘方的运营风险。

复产易,复兴难

政策与资本可重启工厂,但重建市场信任需跨越重重障碍。早在破产前,威马就深陷信任危机:2020年9-10月发生4起自燃事件,2021年"锁电"纠纷引发大规模投诉,甚至登上广东315晚会。破产停摆后,车机系统停更、APP服务中断、售后缺失等问题集中爆发,J.D.Power 2024年报告显示浙江地区车主满意度从86分暴跌至31分,二手车残值率仅剩同级车型的35%。



产品力脱节与渠道瓦解更使复兴之路举步维艰。复产计划中的EX5与E5技术平台落后主流产品近五年,智能化体验与三电效率存在明显代差。其原有的10万-15万元市场已被比亚迪元PLUS、吉利银河E5等车型占据,头部效应显著:比亚迪2024年销量达427.21万辆,吉利新能源销量88.82万辆。截至2025年8月,比亚迪、吉利、上汽三家合计占据51.2%市场份额,而威马销售体系几近瓦解,渠道恢复缓慢。



资金链脆弱仍是致命伤。破产重整时威马已资不抵债,账面资产39.88亿元对应负债203.67亿元,债权总额达442.02亿元。翔飞承诺的10亿元初期投资,在汽车制造这种资金密集型产业面前杯水车薪。对比头部企业研发投入——理想汽车2024年连续三个季度投入30亿元研发智能驾驶,比亚迪上半年研发费用达202亿元,威马的技术短板愈发明显。

大浪淘沙,谁能留下?

威马的困境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供给侧改革趋势。国际能源署预测2025年全球电动车销量将突破2000万辆,但证券时报数据显示我国120多家汽车品牌中,前十企业集团已占据84.7%市场份额。在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的背景下,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加速退出。



头部企业通过高研发投入构筑护城河:理想汽车端到端大模型架构跻身行业第一梯队,比亚迪"天神之眼"智驾系统推动全民智驾普及。反观二三线品牌,北汽、传祺等企业研发投入不足5%,产品迭代滞后导致亏损加剧——北京汽车2024年净利润下滑68.6%,恒大汽车上半年亏损202.55亿元,天际、极越等品牌已退出市场。



安全事件频发更考验消费者信任底线。小米汽车与理想汽车接连发生车辆爆燃事故,引发对电池安全的广泛关注。资本市场反应剧烈:小米集团股价进入下行通道,理想汽车双股五连跌累计跌幅8.5%,10月交付量同比下滑38.25%。在此背景下,中央政策明确导向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退出。

2025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要求"依法治理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工信部发布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7月实施,通过提升技术标准促进行业良性发展。这意味着缺乏核心技术、仅靠输血维持的企业,即便有地方政府支持,其复活窗口也日益狭窄。

结语

威马的"复活"尝试揭示了新能源汽车淘汰赛的残酷现实:在比亚迪、吉利等头部玩家占据超五成市场份额的当下,仅靠生产资质和地方扶持已不足以支撑品牌重生。即便经营失败,其"躯壳"仍可能被资本视为筹码,但真正的复兴需要突破技术、渠道、资金的三重壁垒。

随着中央政策导向品质提升与落后产能退出,以及行业安全标准持续提高,市场门槛正在急剧抬升。威马的案例预示着行业将从"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任何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资本"回响",都将在市场的严冬中迅速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