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顾小白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3100字)
当全球能源转型进入关键期,一座中国西部城市正以硬核实力重塑世界能源版图。2025年9月16日至18日,第三届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在四川省德阳市举行,这场汇聚全球目光的盛会,不仅展示了中国在水电、风电、光伏等领域的突破性成果,更见证了德阳从"重装之都"向"新能源装备之城"的华丽蜕变。
面对"地球之肺"持续萎缩、冰川加速消融的生态危机,中国以"双碳"战略为引领,在清洁能源领域交出亮眼答卷。2024年,中国清洁能源投资规模达6250亿美元,占全球总量三分之一,构建起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从风电单机容量到光伏组件转换效率,从核电设备国产化率到氢能技术突破,中国装备正以"80%光伏组件、70%风电零部件"的全球市占率,重新定义能源产业格局。
在这场绿色革命中,德阳扮演着关键角色。这座距离成都60公里的城市,曾因中国二重、东方电机等"国字号"企业落户,蜕变为全国三大动力设备基地之一。如今,其产业版图已扩展至核电、气电、氢能等全领域,承担着全国60%核电产品、50%轧钢设备、40%水电机组的制造任务,发电设备产量连续20年稳居世界第一。
德阳市委书记刘光强透露,当地拥有8万吨模锻极限制造能力等50余个高能级创新平台,白鹤滩百万千瓦水电机组、F级50兆瓦重型燃机等"国之重器"均诞生于此。产品出口180余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一带一路"沿线重大装备主要供应商。
德阳的崛起,源于"链式发展"的战略智慧。当地聚集的1500余家产业链企业,与150余个国省级创新平台形成协同网络。东方汽轮机通过长协采购带动产业链升级,东方电机依托标识解析系统推动200余家配套商"上云用数",构建起"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的产业生态。
这种生态优势在技术突破中愈发显著。东方汽轮机自主研发的G50重型燃气轮机实现全自动"黑灯作业",生产周期缩短40%,成本降低30%;国机重装8万吨模锻压机支撑C919大飞机关键构件国产化,交付周期从18个月压缩至6个月。截至目前,德阳已形成涵盖七大能源类型的完整装备体系,带动成都、自贡等城市形成协同产业格局。
在商业模式创新层面,德阳企业展现出全球适应力。国机重装在柬埔寨采用BOT模式推进抽水蓄能项目,东方宏华在印尼实践"中国技术+本地制造"模式。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罗俊杰评价:"中国提供的不仅是装备,更是涵盖运维、循环利用的系统解决方案。"
德阳装备的全球影响力,体现在一个个改变能源格局的超级工程中。东方电机承建的埃塞俄比亚科伊沙水电站年发电量超60亿千瓦时,每年减少碳排放100万吨;国机重装柬埔寨达岱水电站发电量突破100亿千瓦时,带动当地旅游和基建发展;东方风电产品覆盖瑞典、俄罗斯、越南等20余国,全球装机容量超42吉瓦。
这些项目背后,是德阳企业构建的"技术+场景+服务"三维竞争力。在北欧高寒气候、埃塞俄比亚高温工况、厄瓜多尔抗震要求等极端环境中,德阳技术均实现完美适配。2025年,德阳160余家装备企业开展国际业务,设立海外机构200余家,累计贸易额突破400亿元。
从三线建设时期的"重装之都"到清洁能源时代的"智造强市",德阳的转型路径为传统工业城市提供了宝贵经验。2023年启动的大学科技园,以"一园八岛"模式整合60余家高校资源,聚焦氢能、储能等前沿领域,推动"研发-中试-产业化"全链贯通。
数字化转型更成为关键加速器。今年6月,德阳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等企业建成"微米级精度"数字化车间,生产效率提升30%。这种"产业链+创新链+数字链"的三重驱动,使德阳在三年内将高端能源装备集群产值推至3500亿元。
资深评论员曹甲清指出:"德阳证明,通过产业链整合、技术突破和模式创新,传统制造城市完全能在新能源赛道实现弯道超车。"这座城市的转型,不仅关乎自身发展,更为中国400余个工业城市的绿色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正经社》出品,图片来源:四川新闻网等】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关注正经社,洞察价值与风险
转载需获授权并保留版权信息,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