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iPhone Air失约中国:eSIM技术普及为何受阻?

时间:2025-09-20 21:22:28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钱玉娟

9月19日,苹果iPhone 17系列智能手机在中国正式开售。然而,众多消费者在苹果门店中并未发现传闻已久的iPhone Air身影。这款号称苹果历史上最轻薄的旗舰新品,最终未能如期亮相,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苹果官网及Apple Store天猫、京东旗舰店的产品页显示,iPhone Air的发售信息已改为“后续更新”。同时,宣传页中还标注了一行小字:“所有机型将在获得批准后发售。”这表明,iPhone Air在中国的上市计划仍存在不确定性。

eSIM技术:iPhone Air入华的关键障碍

iPhone Air是一款仅支持eSIM的智能手机。与传统实体SIM卡不同,eSIM通过远程激活实现号码的开通和使用。运营商通过OTA技术,将数据信息“空中写入”设备中的eSIM芯片,从而完成号码的开通。然而,这一技术在中国的普及仍面临诸多挑战。

目前,中国尚未有通信运营商开放eSIM手机服务。这主要源于监管部门对数据主权、隐私保护、技术标准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审慎态度。Counterpoint Research高级分析师林科宇指出,尽管短期来看,eSIM不会成为iPhone Air入华的实质性障碍,但由于中国运营商支持eSIM手机服务商用仍需合规审批,因此苹果在中国的发售节奏更为审慎。

林科宇进一步分析,中国eSIM手机服务开放的难点主要在于监管及电信相关部门在BSS(业务支撑系统)/OSS(运营支撑系统)方面的改造与实名风控,技术层面的问题相对次要。

运营商蓄势待发,等待监管批复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空间信息通信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张弛认为,在通信行业与技术发展的大趋势下,eSIM手机业务在中国普及只是时间问题。目前,运营商们正在等待电信监管部门通过eSIM手机服务的商用审批。

9月19日,中国移动官方回应经济观察报称,公司已完成支持eSIM手机能力的系统开发改造,各省营业厅已具备eSIM手机业务办理能力。预计在近期获得工信部商用试验的正式批复后,将很快向用户开放。

然而,在此回应之前,记者在中国移动及中国电信官网中均未能找到与eSIM业务相关的办理选项。中国电信客服也表示,eSIM相关业务尚未上架。与上述两家运营商不同的是,中国联通官网已上线eSIM业务专区,但用户目前仅能开通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的附属设备,如智能手表或眼镜。

中国联通内部人士透露,总部正在统一推动eSIM业务系统的升级,但目前还没有具体的业务入口。外界普遍关注,谁能率先在中国开放eSIM手机服务。

苹果文件透露eSIM支持细节

在iPhone 17系列面市前一天,即9月9日,苹果公司在官网发布文件称,iPhone在中国大陆支持eSIM的机型仅有A3518型号的iPhone Air。文件还指出,中国联通是iPhone唯一受支持的eSIM运营商。用户要在中国大陆激活iPhone Air的eSIM,必须携带身份证或护照以及现有的SIM卡,访问中国联通线下门店,由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身份信息核验。

然而,在9月10日苹果秋季发布会当晚,北京电信在其官方社交账号上发出图文信息称,随iPhone Air开售当天同步上线eSIM业务体验,所有北京线下营业厅均可办理eSIM手机业务。但在苹果明确iPhone Air延迟发售后,北京电信的上述信息也随即删除。

如今,苹果官网的iPhone Air产品页中虽然写着“在中国大陆,仅部分运营商支持eSIM”,但想买iPhone Air的中国消费者仍在等待原有SIM卡背后的运营商放开eSIM手机服务。

eSIM技术普及的安全考量

张弛介绍,无论是实体SIM卡还是eSIM,均可对用户进行认证。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分别从物理层和网络层对身份与号码信息进行锁定。实体SIM卡即便借助网络也没有入口对号码进行更改,而eSIM能够在线上以数字方式激活运营商提供蜂窝服务的号码,甚至还能让人毫不费力地切换使用或灵活管理多个不同号码。

eSIM技术早在2017年就在全球逐渐普及。中国在这一技术上并未落后,当年便将其广泛应用于物联网领域,如智能手表等穿戴式电子设备、车载设备,甚至农业大棚种植中使用的温度、湿度等传感器模块中也应用了eSIM。

然而,在智能手机通信领域支持eSIM的进程仍在推进中。eSIM需要云端操作,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难免会有被黑客或不法分子攻击、窃听或恶意篡改的风险,影响用户的隐私和安全。为保障用户隐私安全,防止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行为,工信部等监管部门不得不对eSIM的技术成熟度、安全问题以及行业发展进行多方考量,设置标准关口。

小米集团一位管理层人士回忆,2021年8月初发布的旗舰手机小米MIX 4,通过内置eSIM联网实现了产品的防丢失模式。但手机发布不过一周时间,小米官方就发布声明称,要取消上线无卡联网服务。彼时小米方面表示,此服务方案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尚未获准在手机产品中应用。

在上述小米集团管理层人士看来,手机能否应用eSIM,难度不在技术上,更多取决于中国通信运营产业的利益博弈。

产业链上下联动,eSIM普及或成趋势

林科宇提及,中国对实名制、反诈、执法协作、应急服务定位等有更高的合规与内控要求。eSIM涉及远程写卡、号卡生命周期管理(开通、换机、销户),以及跨区域监管协同,审批流程需要时间分步推进,形成的是穿戴先行、手机跟进,循序普及eSIM的节奏。

中国联通是国内率先研究eSIM的运营商,其布局始于10年前。2017年-2018年,中国联通相继与华为、苹果合作,支持后两者的智能手表在多个城市开通eSIM业务。2019年,工信部还批复中国联通在全国试验eSIM在穿戴设备上的应用服务。

今年年中,中国联通恢复了尘封两年的可穿戴设备eSIM业务,外界都将此视为监管对eSIM开闸的信号。其实,今年1月,中国联通就为推广新款eSIM苹果iPad,在北京举办了一场闭门研讨会。苹果中国区eSIM业务的相关负责人曾向与会的通信行业专家宣讲eSIM应用在终端上的诸多便利。

但在自由讨论环节,一位专家向这位苹果相关负责人提问,如何证明目前eSIM的安全性与传统SIM卡实质等同?又如何保证eSIM不会被诈骗集团等不法分子“空中改号”?这位负责人表示苹果公司进行了相关测试,但中国通信专家的反应较为一致:国内外的手机厂商和中国运营商们都想推动eSIM,纷纷强调其安全性,但能不能证明其万无一失,监管部门认定其安全才算数。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联通也在尝试将自身在eSIM手机业务上的安全进展向电信监管部门“吹风”。今年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eSIM的身份验证,通过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化的方式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确保用户身份信息的真实性与不可篡改、不可伪造,让“空中写号”更具安全性。

尽管上述技术获得了一些产业专家的认可,他们甚至认为这已经让eSIM和实体SIM卡的安全程度实质等同,但目前监管的靴子仍未落地。

张弛认为,运营商本就不该等监管部门发文再去推动eSIM的业务安全保障升级一事,那时之于任何一个运营商而言,早就错过了商机。其实,筹谋已久的不仅是运营商,从中国移动对经济观察报的回应中不难窥见,手机、手表等终端厂商也在联动。

中国移动称,eSIM服务面向用户开放后,届时中国移动将支持eSIM全系产品,包括手机、手表等多种形态,更支持苹果、华为、OPPO、荣耀等多个头部品牌。

谈及eSIM在国内的应用,林科宇用“成熟”来形容,只是过去主要以B端应用为主,眼下针对手机端应用,国内厂商和苹果等产业链条上的参与者都在加以推动,eSIM普及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作者 钱玉娟)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钱玉娟

TMT新闻部记者 长期关注并报道TMT领域的重大事件,时刻保持新闻敏感,发现前沿趋势。擅长企业模式、人物专访及行业深度报道。 重要新闻线索可联系qianyujuan@eeo.com.cn 微信号:EstherQ13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