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 稀缺 穿透


上市是一场马拉松
作者:俊逸
编辑:梦琪
风品:行者
来源:铑财——铑财研究院
继成功过会后,健信超导再次传来喜讯。2025年11月6日,证监会官网披露,公司IPO注册申请已获同意,拟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4,192.00万股,并将于上交所科创板上市。从5月9日申报获受理,到8月22日、9月18日相继回复两轮问询,再到10月过会,直至此次注册获批,健信超导的冲关进程可谓迅速,上市似乎已近在咫尺。
然而,临门一脚之际,健信超导真的稳了吗?
公开信息显示,健信超导主要从事医用磁共振成像(MRI)设备核心部件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核心产品涵盖超导磁体、永磁体及梯度线圈等。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产品合计占MRI设备核心部件总成本比约50%,在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
2022年至2025年1-6月(以下简称“报告期”),公司营收分别为35,893.45万元、45,064.48万元、42,549.75万元和25,209.81万元,2023年出现下滑。好在同期净利持续增加,分别为3,463.50万元、4,873.47万元、5,578.39万元和3,191.84万元。
进一步分析盈利能力,报告期各期,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19.56%、22.84%、24.94%和24.84%,2025上半年微降,且较同业可比公司均值差距显著,后者分别为46.27%、45.59%、45.17%和47.41%。
除了毛利率偏低,同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3,675.73万元、6,983.15万元、-2,060.27万元和6,950.29万元,整体波动幅度较大,其中2022年与2024年均为负值。
令人不解的是,即便如此,公司仍连续分红。2022年至2024年,现金分红金额分别为1,999.97万元、1,999.96万元和1,999.96万元。这一操作引发市场对资金运用合理性及本次IPO动机的质疑:公司到底缺不缺钱?多用些资金精进业务、稳健收入、改善毛利率是否更香呢?
关于本次募资用途,公司计划投资于年产600套无液氦超导磁体项目、年产600套高场强医用超导磁体技改项目及新型超导磁体研发项目。
值得关注的是,在今年5月及8月提交的申报稿中,拟募集资金均为8.65亿元,其中包括“补充流动资金0.9亿元”。但在经历上交所两轮问询后,面对市场“一边大额分红、一边募资补流”的质疑,10月上会稿已将该项目移除,拟募金额相应调整为7.75亿元。健信对此解释称,此前“营运资金缺口测算过程未充分考虑公司已有货币资金余额、备货政策及规模效应等方面影响”。
运营方面,采购环节健信超导存在关联交易情形。报告期各期内,相关采购金额分别为9,486.73万元、8,069.57万元、7,675.47万元和3,357.22万元,占营业成本比依次为34.46%、23.97%、24.56%和18.09%。
在众多关联方中,宁波仝川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波仝川”)较受关注。该公司由实控人许建益的亲属持股,构成健信超导的关联方。报告期内,公司主要向宁波仝川采购筒体等原材料及委托加工服务,采购金额分别为949.73万元、846.50万元、1,541.51万元和661.47万元。
此外据中沪网,招股书前后披露数据存在不一致之处。根据“主要原材料供应商情况”一节,2024年及2025年1-6月,健信超导对宁波仝川的采购金额为1,540.85万元和660.57万元,而“关联采购”部分对应数据为1,541.51万元和661.47万元,两处披露存在0.66万元和0.90万元的差异。尽管差额不大,却关乎信披精准度,是统计方法不同还是一时疏忽呢?
除了关联采购,公司上会稿中还提示了六项特别风险,具体包括:研发进度不及预期、研发失败及研发成果无法产业化、核心技术泄密、存货规模较大及跌价风险、应收账款回收风险、客户集中度较高,以及MRI设备市场结构变动风险。
报告期各期末,健信超导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1.82亿元、2.36亿元、3.19亿元和3.30亿元,呈持续上升态势;同频升态的还有存货跌价准备,同期为632.32万元、696.41万元、718.03万元和776.03万元。
应收账款方面,各期末账面价值分别为9,418.69万元、8,425.97万元、8,832.80万元和6,788.62万元,占营收比为26.24%、18.70%、20.76%和26.93%,2025上半年升幅较大。
众所周知,存货应收账款较高,除了现金流压力,还需警惕坏账减值等风险,折射了企业市场话语权、产品竞争力有待提升。如因主要客户贝斯达2023年出现经营困难,健信超导已对其应收账款全额计提减值准备。
作为“硬科技”企业的重要融资平台,科创板颇为看重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和创新水平。
报告期内,健信超导研发费分别为2,033.18万元、2,441.93万元、2,764.54万元和1,675.22万元,持续增长值得肯定,但对应的研发费用率较同业可比公司仍有不小的差距,健信超导为5.66%、5.42%、6.50%和6.65%,同业可比公司均值为14.44%、14.41%、18.36%和17.65%。
对此,公司解释称主要源于同业公司或资金实力更强、研发产品线更广,或收入规模相对较小导致研发费用率较高。
不止是研发,报告期内,公司销售费用率为1.05%、0.82%、1.24%和1.12%,而四家可比公司均值分别达到9.31%、9.80%、14.23%和14.40%;健信超导管理费用率为5.97%、4.53%、5.28%和4.81%,而行业均值达到9.99%、9.42%、11.14%和11.21%。
行业分析师王婷妍表示,三支出费用率低,体现了健信超导成本管理、运营效率占优,短期内有助提升利润表现。不过从长远发展视角审视,若持续走低、过度控费,需警惕对企业市场拓展、管理提升和技术突破形成制约,从而不利业绩成长。且还可能引发市场对公司是否通过关联方间接承担部分费用,继而影响财务信息真实性和公允性的质疑。
截至2025年6月30日,健信超导共拥有授权专利85项。其中,包括境内发明专利43项、境外发明专利2项,以及境内实用新型专利40项。值得关注的是,在43项境内发明专利中,有15项是通过受让方式取得,占比达34.88%。此外,还有两项实用新型专利也是受让获得。
客观而言,受让专利有助快速充实技术储备,但在评估企业原始创新能力时,自主研发成果往往更具说服力。结合上述研发费用率差距,健信超导还需在相应投入体量、产出质量上加把劲。毕竟,科创板对企业“硬科技”底色尤为重视。在追求短期财务表现与构建长期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间,如何做好平衡考验企业大智慧。
好在,健信超导拥有先发优势,为其查漏补缺留出腾挪空间。
灼识咨询权威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在全球MRI设备超导磁体市占率攀至全球第五、国内第二的领先位置,主力永磁体产品更是全球市占率超过6成,稳居细分领域全球最大供应商的宝座。
回顾发展历程,健信超导技术根基可追溯至2003年成立的宁波健信机械公司,当年成功研发出国际首台商品化的0.35T开放式永磁体,凭此利器仅六年便成长为全球第一大永磁体供应商。此后,通过持续的技术合作与战略并购,健信超导先后与中科院电工研究所合作研制出我国首台0.7T开放超导磁共振,并于2014年成功收购南京丰盛超导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资产,实现了1.5T超导磁体的规模化生产。
核心技术突破方面,健信超导自2013年起便将研发重点聚焦于“无液氦超导磁体”这一前沿领域。经过七年持续投入,累计研发费用超亿元,最终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开发出“1.5T无液氦超导磁体系统”,这一突破性成果不仅彰显了公司技术实力,更为中国在全球超导磁体领域赢得了重要话语权。
目前,健信超导已构建起完善的产品矩阵,涵盖1.5T零挥发超导磁体、1.5T无液氦超导磁体、3.0T零挥发超导磁体以及开放式零挥发超导磁体等多个系列。在电磁场设计、均匀度控制以及液氦零挥发等关键技术指标上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市场拓展方面,公司已与包括日本富士胶片集团、美国GE医疗、意大利百胜医疗在内的多家全球知名MRI设备制造商建立了稳固合作关系。超50%MRI设备最终销往日本、欧美等发达市场以及海外新兴市场,展现出较强劲的产品国际竞争力。
综合评估,产品、市场、技术方面的先发优势,细分行业头部地位,支撑起了健信超导的价值底色,也是其IPO冲关、一路进程较顺较快的重要底气。但这不代表上市就稳了。一些瑕疵短板,也提醒企业要居安思危、绷紧自我优化这根弦。如何正视问题、消解问题、用更多确定性占领更多市场搏出好估值,仍是一道严肃考题。
上市是一场马拉松,注册获批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