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曾思怡
正在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堪称今年体育界的重磅赛事与全新亮点。这场盛会不仅规模宏大,更以创新模式引领区域合作新篇章。
几个关键数据足以印证其影响力:来自全国的3.6万名运动员、4.5万名赛会志愿者及4000名记者参与其中,参会运动员规模甚至超越了2024年巴黎奥运会;赛事项目分布于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19个城市,创下承办城市数量之最。

运动员们骑过港珠澳大桥 图源:十五运会官网
十五运会的规模与承办城市数量,使其成为撬动消费、激活经济的强大引擎。其创新性更在于首次由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全运会也首次走进香港、澳门,为区域合作注入新动能。
北京大学国家体育产业研究基地秘书长何文义指出,十五运会是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的大型体育赛事,这是本届全运会区别于历届的最大特点,也是历史赋予三地的特殊使命。
进一步来看,粤港澳三地联手举办体育盛会,不仅将提升三地软硬件联通效率,更将为区域经济赋能。
“赛事经济”正成为现阶段扩内需的重要抓手。2025年以来,从冬运会、“村BA”到苏超、川超,一场赛事带火一座城、撬动单日数亿元消费的案例屡见不鲜。
作为史上规模最大的全国运动会,十五运会成为大湾区撬动消费热度和经济活力的重要契机。以广东为例,其提出构建“体育+文旅+商业+科技”思维模型,计划将赛事流量转化为50亿元经济增量。
具体实践层面,深圳宝安区联合近150家餐饮、酒店、景区推出“十五运票根享优惠”活动,通过发放消费券推动文体旅商深度融合;广州打造50条“跟着赛事去旅游”特色路线,借赛事撬动当地特色景点线上线下热度;佛山在十五运会期间推出专项文旅福利,主要景点面向符合条件游客直接减免门票;周边文创方面,吉祥物“乐融融”和“喜洋洋”等早前已多渠道对外销售。

十五运文创 曾思怡/摄
大型体育赛事的意义不仅在于直接引流促消费,更在于以办会促城建、以城建促发展。一般认为,城市利用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契机形成“催化剂”,在短期内实现跨越式的城市基础设施更新、功能完善和形象提升,并在赛后持续转化为全民健身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能。
具体至十五运会,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本次全运会厉行节约、严格预算,不搞重复建设。广东赛区75个比赛场馆中,90%以上是利用现有场馆改造升级的。不过,相关场馆改造呈现节能化、全域无障碍化特点,尤其注重赛后更好服务周边居民常态化健身。若计入老旧小区改造、道路改造等项目,十五运会筹备期间有1000多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同步开展。
与此同时,一系列交通大基建陆续推进。以广州为例,今年以来已开通6条城际线路、白云机场T3航站楼,更快联通主城区和大枢纽的海珠湾隧道、机场第二高速公路等开通在即。这些举措不仅为十五运会提供更好运力保障,长期来看还有益于广州内外部联通效率,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是首次由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这是一个全新的举办模式。新模式背后,十五运会不仅承载着传统体育赛事的期待,还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展现“一国两制”实践成果的重要平台。这也是十五运会吉祥物、会徽、火炬、奖牌等的设计理念来源。
何文义指出,“利用十五运会办赛契机,粤港澳可建立高效的协调沟通机制,强化三地资源互补,依托国际化的赛事组织水平和服务水平,未来有机会联合申办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赛事。”
更进一步来看,粤港澳三地联手举办体育盛会,不仅有益于各展所长、合力推进大湾区赛事承办能力、提高大湾区作为全国乃至国际赛事举办地的地位,而且还将以十五运会为契机,促进三地软硬件联通效率更上一层楼,进而赋能区域经济。简言之,就是从合力办赛事,进一步推动合力发展经济。

广州 图源:图虫创意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旨在推进粤港澳融合发展,激发生产要素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优势,以推动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也与长三角、京津冀共同组成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动力源。
近年,大湾区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从数据看,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达14.79万亿元,超越纽约、旧金山湾区,与东京湾区并列全球经济规模第一梯队;另外,今年“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创新指数跃居全球第一。
不过另一边,研究者们普遍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堵点犹存。基于此,继续推进交通互联互通、科技产业合作、市场一体化等,将成为大湾区释放更多增长潜力的关键,也是大湾区国际地位提升的关键。
回到十五运会期间,大湾区为赛事同步更新“制度接口”,粤港澳三地软设施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举个例子,十五运会首创“口岸即赛道”模式,马拉松、公路自行车赛实现“无感通关”,运动员以时速40公里通过口岸,全程仅需7秒。
在这背后,粤港澳三地在赛事规划、数据共享、口岸通关、赛事服务等方面协同联动。十五运会组委会创新建立“1+4”联络机制,国家层面设立组委会港澳工作协调部,承担顶层统筹、跨区域资源调配的关键职能;粤港澳层面建立联络会议、首席联络官、联络员、联合工作组4个常态化机制,形成分层对接、全域覆盖的沟通网络。
一系列破解跨境协作难题的创新举措不仅服务于十五运会赛事,也为三地深化合作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