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十一购物节刚过,不少消费者还沉浸在收快递的喜悦中。然而,一个特殊的现象却引发了广泛热议:原本应该积极备战双十一的商家们,今年却纷纷采用了一种新手段——巨型吊牌,来防止退货。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据新黄河的报道,又是一年双11电商促销季,近日,一则“巨型吊牌防退货”的消息登上了微博热搜。面对女装超过80%的高退货率痛点,许多商家今年将新衣吊牌做成了A4纸大小。这种吊牌尺寸大、材质硬、颜色醒目,不仅增加了穿着的不适感,还提高了显眼程度,从而降低了消费者“蹭穿”后退货的可能性。
早在今年3月份,就有消费者在小红书上发帖称,自己买的衣服上挂着巨无霸吊牌,吊牌大到可以“随机扇飞一个路人”。有商家在相关帖子下方吐槽,每天都能收到穿过的退货,这些衣服大多有明显的穿着痕迹,如褶皱、压痕、变形、污渍或异味。社交平台上,不少商家表示,早已对消费者的恶意退货行为难以忍受。
有媒体报道,沈阳一职业学校在今年4月底,有60多名学生网购衣服,参加完运动会后,集体以“质量问题”进行七天无理由退货。退回来的衣服,不仅难以二度销售,商家还要承担仓储、运营、物流、人力等各种成本。
公开数据显示,电商女装的退货率高达50%至60%,线上直播的退货率甚至达到80%以上。其中,很多退货并非质量问题,而是消费者挂着吊牌穿几天后,再以七天无理由退货的方式“薅羊毛”。

近期,尺寸堪比A4纸、材质硬如卡板的“巨型吊牌”在电商服装行业迅速走红,成为商家应对退货难题的“新标配”。这背后究竟有何原因?
商家采用巨型吊牌,实属无奈之举。近年来,电商市场蓬勃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购物便利。然而,一些不良行为也逐渐浮现,其中利用免费退货政策来白嫖服装的现象尤为突出。这类白嫖者往往瞄准那些日常使用频率不高的服装,如特定场合的礼服、演出服等。他们借助电商平台“七天无理由退货”的政策,在购买服装后尽情使用,待使用完毕或失去新鲜感后,便以各种理由申请退货退款。
这种行为看似只是个别消费者的不诚信之举,但实际上对商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每一件服装都涉及设计、采购、生产、仓储、物流等多个环节的成本投入。当大量商品被白嫖者退回时,商家不仅要承担来回的物流费用,还可能因为服装在穿着过程中出现磨损、污渍等问题而无法再次销售,只能进行降价处理甚至报废。这无疑增加了商家的运营成本,打乱了库存管理计划,影响了资金的周转效率,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长此以往,许多商家不堪重负,为了减少损失,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巨型吊牌便是其中之一。

服装电商行业退货率居高不下的现状也是推动巨型吊牌走红的重要因素。公开数据显示,电商女装退货率高达50%至60%,线上直播退货率甚至达80%以上。高退货率不仅增加了商家的运营成本,还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和品牌信誉。为了降低退货率,减少损失,商家不得不寻求各种方法来限制非正常退货。巨型吊牌作为一种直观且相对有效的手段,能够在不影响商品本身质量的前提下,增加退货的难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恶意退货的行为。尽管这种做法可能会给正常消费者带来些许不便,但在当前环境下,它已成为商家应对高退货率问题的一种权宜之计。
巨型吊牌的流行暴露了电商市场互信体系的崩塌。商业交易的核心基石是互信,线上购物模式本就因信息不对称对信任有更高要求。而恶意退货与巨型吊牌的博弈,正在不断侵蚀这种信任基础。商家采用巨型吊牌的本质,是将所有消费者预设为“潜在恶意退货者”,这种“有罪推定”的防御方式,不可避免地引发诚信消费者的反感。
不少消费者反映,硬质巨型吊牌会遮挡服装版型,影响试穿体验,部分边缘锋利的吊牌甚至会划破皮肤。这种不佳体验导致部分顾客看到巨型吊牌直接划走,让商家陷入“防退货与保流量”的两难:中小店铺启用巨型吊牌后,虽降低了恶意退货,但正常试穿转化率下降,流量损失可能超过退货损失。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对抗性模式正在加剧双方矛盾,“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博弈,让电商市场从“买卖互利”的共赢关系,异化为“相互提防”的零和博弈,不仅破坏了消费体验,更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最终损害的是全体市场参与者的利益。

面对这一困境,电商市场应该如何破局呢?从长远视角出发,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和技术手段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利用AI、大数据等技术优化退货审核流程,提高识别恶意退货的准确性和效率。例如,通过分析用户的购买历史、退货记录等信息,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对高风险用户实施更严格的退货审查;另一方面,VR、AR等技术的引入可以提升线上购物的体验感,让消费者在购买前就能更直观地了解商品信息,减少因预期不符而导致的退货。此外,还可以探索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退货政策,比如设置阶梯式退货运费、鼓励消费者参与商品试用反馈等方式,既保护商家利益,又兼顾消费者权益,促进买卖双方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