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莱特光电(688150.SH)近日宣布拟发行7.66亿元可转债,资金将投向钙钛矿前沿材料研发及数智化升级等项目。这一战略动作背后,公司正面临核心募投项目延期、前次募资滞留及重要股东持续减持的多重考验,其扩张节奏与资金效率的平衡问题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记者丨凌晨 编辑丨骆一帆
上市三年后,莱特光电在2025年前三季度交出亮眼成绩单:营业收入4.23亿元,同比增长18.77%;净利润1.8亿元,同比激增38.62%。然而,这份高增长答卷并未完全打消市场疑虑——公司同步推出的7.66亿元可转债融资计划,正面临核心募投项目延期、前次募资使用效率存疑等挑战。
根据披露方案,本次募资将主要用于四大方向:蒲城基地生产车间1、3、4工程建设(3.2亿元),生产车间数智化升级(1.5亿元),钙钛矿材料研发平台建设(1.96亿元)及补充流动资金(1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5年9月30日,公司前次8.05亿元募资中仍有2.31亿元未使用,占比达25.11%,这部分资金原计划用于OLED终端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作为主营业务的重点项目,OLED终端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已两度延期。2023年12月,公司首次将项目达产日期从2023年末推迟至2024年末;2024年12月再次公告,新增西安高新区实施地点并将达产日期延至2026年8月。对此,莱特光电解释称,受经济形势、行业竞争及市场需求变化影响,公司采取“边建设边投用”策略,审慎控制资金投入节奏。
这种谨慎态度虽体现风险管控意识,但也引发市场对项目管理能力的质疑。前次募资滞留与新融资推进的双重压力下,如何确保在建项目与新项目的协同推进,成为考验管理层资金使用效率的关键课题。
与战略扩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重要股东正加速撤离。以君联成业、君联慧诚为例,二者作为IPO前第二、第四大股东,合计持股比例从最初的9.93%降至2025年6月末的3.9%。据统计,2023年4月至2024年10月期间,两大股东累计减持比例达1.73%,且减持行为持续至2025年。
股东退出潮直接冲击公司治理结构。2025年4-5月,莱特光电董事会规模从11人大幅缩减至7人,随后包括君联系推荐的董事范奇晖在内的5名董事集体辞职。尽管公司强调股东减持系正常决策,但董事会“瘦身”过半仍暴露股权结构调整对治理层的深层影响。
面对股东减持与项目延期的双重挑战,莱特光电的应对策略显得尤为关键。公司需在三方面取得平衡:一是确保钙钛矿等前沿项目的研发进度,巩固技术领先优势;二是优化现有募投项目的实施节奏,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三是稳定管理层架构,保障长期战略的连贯性。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莱特光电当前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期。钙钛矿材料作为下一代显示技术的核心方向,其研发进展将直接影响公司未来竞争力;而OLED材料业务的产能释放节奏,则决定着短期业绩的可持续性。如何在资本进退与战略定力间找到平衡点,将成为决定其能否穿越周期的关键。
出品丨21财经客户端 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