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雇主品牌不是由华丽的对外宣传铸就的,而是由每一位员工真实可感的日子堆砌而成的。

南极的冰川与都市写字楼里彻夜不熄的加班灯光,在新东方32周年纪念日这天形成了戏剧性对比。这场由一封内部信引发的风波,意外揭开了当代企业转型期管理者的共情困境。
11月16日,正在南极考察的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向全体员工发送题为《冰雪中的坚守》的内部信。信中描绘的“浩瀚洁白与翡翠冰山”的南极景观,却意外成为员工社交媒体吐槽的素材。有员工戏称“今夜所有xdfer(新东方人)都是南极人”,更有直白留言指出:“老板的红字炫耀着被员工血汗染透的成功。”
这封回顾企业从北大创业到布局教育、电商、文旅三大板块的信件,本意是传递团队精神。俞敏洪以企鹅“相互扶持越冬”比喻企业韧性,提出“做希望的播种者”“商家良知代表”等目标。但教育板块员工透露,纪念日当天仍在连夜制作续费方案,信中17次出现的“我”与5次“南极”描述,与员工现实处境形成强烈反差。
财报数据揭示了这种割裂的深层原因:2025财年第四季度净利润骤降73.7%至710万美元,东方甄选业务拖累与商誉减值成为主因。当企业处于转型阵痛期,管理层与执行层的认知鸿沟被进一步放大。
这场风波折射出当代职场生态的深刻变革。80、90后员工已成为主力军,他们成长于经济高速增长期,却承受着996、007的工作压力。某互联网公司运营负责人林肖日均工作12.6小时,其朋友圈的加班讨论折射出普遍焦虑:“不加班没钱赚,感觉要死于安乐。”
年轻一代正用独特方式反抗过度压力:从2021年的“躺平”运动到自称“鼠人”的Gen Z群体,他们通过拒绝内卷表达诉求。创作者@jiawensishi展示的“家鼠日常”——中午起床、刷手机、沙发休息、晚八点上床——获得数十万点赞,正是这种心态的写照。
地理与心理的双重距离加剧了隔阂。当管理层在南极欣赏极光时,执行层在出租屋盯着业绩数字,这种场景成为当代职场管理的隐喻。某企业调研显示,68%的员工认为高管缺乏基层认知,53%表示内部沟通存在“信息滤镜”。
破解这种困局需要系统性方案,PR与HR的协同作用至关重要。以下三方面策略可帮助企业建立共情式管理:
高效沟通需打破层级壁垒。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的案例值得借鉴:1974年,80岁的他在西餐厅因只吃完半份牛排,特意请来主厨当面致谢。这个细节体现的管理哲学——用同理心构建信任,正是当代企业所需的。
具体措施包括:定期员工大会、企业内刊、匿名反馈系统等。某科技公司通过“CEO午餐会”制度,让高管与基层员工随机组队用餐,三年间收集有效建议237条,员工满意度提升41%。
新西兰建筑公司The Kitchen Business的实践具有启示意义。老板布拉德·斯特里特因关注员工心理健康获得行业奖项,学徒西蒙·马伊瓦评价:“他始终询问我是否安好,这种支持让工作成为安全空间。”这种将价值观融入日常管理的做法,使企业离职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35%。
文化塑造需避免口号化。某教育机构将“员工关怀”细化为:每月心理健康日、弹性工作制、紧急情况带薪假等具体政策,实施后员工主动传播企业正面信息的频率提升60%。
员工真实体验是最具说服力的传播素材。某电商公司通过“员工故事计划”,收集基层员工的工作日记,制作成短视频在内部平台播放。其中保洁阿姨记录的“凌晨四点的工作日常”获得百万播放量,带动企业招聘页面访问量增长300%。
松下幸之助曾说:“企业最大的浪费是员工心中未被点燃的热情。”当员工感受到被尊重,他们会自发成为品牌代言人。某调研显示,受到充分认可的员工,向亲友推荐企业的概率是普通员工的4.2倍。
布拉德·斯特里特与西蒙·马伊瓦的故事揭示了共情管理的本质:日常互动中的细节关怀。俞敏洪的南极信风波提醒企业家,在享受生活的同时,需更敏锐感知基层脉搏。远方的鸡汤无法治愈眼前的焦虑,不同代际间的理解需要更多制度性桥梁。
企业转型不仅是业务调整,更是管理思维的升级。当PR策略与HR实践形成共振,当员工真实感受成为品牌基石,企业才能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或许是新东方们需要思考的更深层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