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雇主品牌不是由华丽的对外宣传铸就的,而是由每一位员工真实可感的日子堆砌而成的。

当南极的冰山与员工电脑前闪烁的加班灯光形成鲜明对比时,新东方32周年纪念日的一封内部信,意外揭开了企业管理中潜藏的情感裂缝。这场由俞敏洪南极考察期间发出的“冰雪中的坚守”主题信件引发的风波,不仅暴露了企业转型期的经营压力,更折射出当代职场代际价值观的深层冲突。
11月16日,正在南极考察的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向全体员工发送的周年贺信,本应成为凝聚团队的精神纽带,却意外成为引发争议的导火索。信中描绘的“浩瀚洁白”“翡翠冰山”等南极景观,与员工纪念日当晚连夜加班制作续费方案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一位教育板块员工在社交媒体直言:“看到信中17次出现‘我’和5次‘南极’,却对员工压力只字未提,只觉得讽刺。”
这种割裂感在财报数据中得到印证:2025财年第四季度净利润骤降73.7%至710万美元,东方甄选业务拖累与商誉减值成为主要诱因。当企业处于转型阵痛期时,管理层与基层员工对“坚守”的理解显然存在认知鸿沟。正如网友统计的那样,信件中对企业家个人经历的浓墨重彩,与对员工现实困境的轻描淡写,形成了刺眼的对比。
这场风波背后,是80后、90后员工与企业管理层之间日益加剧的价值观冲突。经济快速增长期成长的这一代人,既享受着时代红利,也承受着996、007工作制的重压。某互联网公司运营负责人林肖的案例颇具代表性:他日均工作12.6小时,却仍在朋友圈感叹“不加班没钱赚,感觉就要死于安乐”。
这种焦虑催生了独特的职场亚文化:从2021年的“躺平”运动到如今自称“鼠人”的Z世代,年轻人正用拒绝过度竞争的方式表达抗议。创作者@jiawensishi展示的“家鼠日常”——中午起床、刷手机、沙发休息、晚八点上床——获得数十万点赞,正是这种心态的集中写照。当管理者在南极欣赏冰山时,基层员工在出租屋里盯着KPI数字,地理与心理的双重距离放大了沟通障碍。
面对代际冲突与管理困境,企业需要从PR与HR协同视角重构内部沟通体系。以下三方面策略可助力打造更具温度的雇主品牌:
高效的人事管理PR需构建开放、多向的沟通网络。定期员工大会、企业内刊、匿名反馈系统等工具,可打破信息壁垒。松下幸之助的领导哲学提供经典案例:1974年,80岁的他在西餐厅因年迈未吃完牛排,特意请来主厨当面致谢,避免厨师产生误解。这种将同理心融入细节的管理智慧,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企业文化需超越口号层面,转化为具体管理行为。新西兰The Kitchen Business公司老板布拉德·斯特里特因支持员工心理健康获得建筑领导者奖,其学徒西蒙·马伊瓦评价:“布拉德始终表现出同理心,让焦虑的我感到被支持。”这种将价值观融入日常互动的做法,比任何宣传手册都更具说服力。
在社交媒体时代,员工真实体验比高管演讲更具传播力。企业可通过员工故事征集、内部明星员工塑造等方式,让基层声音成为品牌代言。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言:“企业最大的浪费是员工心中未被点燃的热情。”当员工感受到被尊重时,他们自然会成为企业最有力的传播者。
布拉德·斯特里特与学徒的故事揭示了一个真理:真正的雇主品牌建立在日常共情之上。俞敏洪南极信引发的争议,恰为企业领导者提供反思契机——远方的鸡汤无法治愈基层的精神焦虑,不同代际间的理解鸿沟需要更务实的沟通策略来填补。
当企业转型进入深水区,领导力进化显得尤为关键。不是要求企业家放弃生活享受,而是需要建立更具包容性的管理哲学。毕竟,优秀的雇主品牌从来不是精心策划的宣传战役,而是由无数个被尊重、被理解的职场日常共同铸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