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王晨婷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已发生根本性转变。在全球工业制造的360个行业中,最重要的十个板块中,中国已在五个领域实现领跑,另外五个领域基本实现同步并跑。当前,中国制造不仅占据全球1/3的市场规模,‘大而不强’的标签也已被彻底撕下。”
11月18日,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在广东省广州市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在主论坛上发表上述观点,引发广泛关注。

黄奇帆(图源:主办方供图)
黄奇帆指出,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制造正经历结构性变革,但同时也面临资源消耗高、利润率偏低、全要素生产率不足等挑战。他强调,必须通过系统性改革和科技创新,加速形成以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具有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特点,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动力。”黄奇帆在演讲中表示。
关于如何推进新质生产力,黄奇帆提出了三个关键环节:
增量环节: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
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和人工智能等五大领域,加快技术攻关和产业集群化发展。黄奇帆预测,“十五五”至2040年期间,这些领域的投资规模可能超过100万亿元,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存量环节: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
“不能只抓新兴产业而忽视传统产业。”黄奇帆强调,中国现有的100多万亿元工业产值是宝贵财富,需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低碳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他进一步分享了绿色低碳化的五个层次:
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
黄奇帆指出,生产性服务业是推动制造业技术升级、效益提升和效率提高的核心动力。根据国家统计局分类,生产性服务业涵盖十大类、35个中类和171个小类。“它不仅是GDP的最大板块(占30%),还能带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他进一步解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将推动制造业实现质量与效率的双重提升,形成“制造业+服务业”的双轮驱动模式。
黄奇帆总结称,“十五五”期间需抓好三大任务:一是存量产业的绿色低碳和数字化改造;二是增量产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三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全面提升。他提出目标:“到‘十五五’末,力争将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提升至35%以上,2050年达到40%,构建以制造业为重心、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这一战略布局,为中国制造的未来描绘了清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