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小米市值暴跌:两个月蒸发量超蔚小理零市值总和

时间:2025-11-19 22:32:48 来源:第一财经资讯 作者:第一财经资讯

尽管小米集团在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中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但市场抛售情绪并未因此扭转。11月19日,小米集团(01810.HK)在财报发布次日股价遭遇重挫,盘中最低触及38.22港元,不仅跌破40港元关口,总市值也失守1万亿港元大关。收盘价报38.82港元,较前一日下跌4.81%。


小米总市值失守万亿港元,两个月蒸发量超蔚小理零总和

财报数据显示,小米集团三季度总营收达1131亿元,同比增长22.3%;经调整净利润113亿元,同比增长80.9%。其中,小米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首次实现季度盈利7亿元,成为财报中的一大亮点。然而,资本市场并未因此买账,股价持续走低。

截至11月19日收盘,小米集团股价较6月27日61.45港元的年内高点累计跌幅已达36.83%。自9月下旬以来,股价下行趋势加剧。9月25日晚,雷军发表第六次年度演讲并发布小米17系列等新品,但次日股价却大幅跳水,单日跌幅达8.07%,收报54.65港元,市值单日蒸发超千亿港元。此后,小米集团股价整体持续走低,截至11月19日收盘,这一区间(自9月25日至今)跌幅已达34.7%;其中,10月单月市值蒸发超2800亿港元,创下公司史上最大单月跌幅。

以总股本260.42亿股计算,自9月25日至11月19日,小米集团市值蒸发了超过5300亿港元。这一缩水规模不仅令人震惊,更超出同期蔚来、理想、小鹏和零跑四家车企的市值总和(约5000亿港元)。

市场悲观情绪加剧,机构做空动作频频

资本市场的悲观情绪与机构做空动作形成呼应。据《彭博》援引高盛11月6日发布的报告,小米集团财报发布前夕,市场情绪趋于谨慎。高盛机构经纪主要客户对小米的空头仓位一周内飙升53%,过去两周机构交易明显偏向抛售,且主要来自养老基金与对冲基金。对冲基金反馈称,小米集团已成为短期普遍做空目标。有机构认为,小米缺乏短期催化剂,同时面临安全性质疑、工厂建设延误等问题。

汽车安全争议不断,工厂建设进度延误

在安全性方面,小米汽车近期争议不断。今年10月份,成都发生一起SU7 Ultra碰撞起火事故,4人合力“拳打脚踢”SU7门窗,但车门仍无法打开,车辆严重焚毁,驾驶人员未能脱逃。更早之前的3月份,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铜陵一高速公路遭遇严重交通事故,造成3人死亡。此外,因L2级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存在缺陷,小米在9月份宣布召回11.7万辆SU7。

工厂建设方面,小米原计划二期工厂投产后年产能提升至30万辆。但据行业调研,工厂建设的进度已出现延误,原定10月的产能爬坡可能将推迟。该公司最新公布的10月交付量为40000+,与9月基本持平,显示出产能提升面临挑战。

高盛下调目标价,市场分歧明显

高盛分析师11月1日将小米目标价下调超10%,并指出存储芯片成本上涨会进一步挤压利润率。对于小米集团的发展前景,资本市场呈现明显分歧。中信证券近期研报认为,随着汽车交付量增加和平均售价上升,小米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已在三季度扭亏为盈,长期增长潜力值得期待;高盛虽下调目标价,但维持“买入”评级,看好2026年产能提升与新车型潜力。

卢伟冰:2026年将面临挑战,毛利率或下滑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业绩电话会上表示,今年第四季度小米汽车仍基本保持稳定状态,但2026年将会非常有挑战。预计明年小米汽车的毛利率相对于今年,或出现下滑。一是明年汽车厂家都面临购置税补贴政策减半的影响;二是汽车行业玩家多,产业发展在非常早期,它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激烈的竞争才会收敛,小米汽车要顺应行业的变化。

业内观点:化解争议、推进产能是关键

业内认为,对小米集团来说,如何快速化解汽车安全争议、推进产能爬坡、重塑市场信任,是小米跨界造车以来面临的最严峻考验。其后续应对也将直接影响估值修复与长期发展。小米能否在逆境中突围,值得市场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