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部分食品快消企业评级,数据来源:妙盈科技2025年第三季度评级数据
出品|虎嗅ESG组
作者|陈玉立
头图|AI生成
本文是#ESG进步观察#系列第154篇文章
本次观察关键词:食品快消企业ESG
过去一年,食品行业舆论事件频发:麻六记酸辣粉发霉、百果园董事长“教育”消费者、西贝预制菜争议……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核心趋势——当“好吃”与“快捷”不再是唯一壁垒,安全、透明与责任正成为品牌价值的新基石。
商道咨询合伙人郎华指出,2025年食品快消行业(含包装食品、饮料酒水)在主流ESG评级中整体处于中游水平,领先企业占比不足20%。以MSCI评级为例,蒙牛、伊利、重庆啤酒等企业位列AA级梯队,而中国旺旺、农夫山泉等20家企业获评A级,来伊份、良品铺子等6家企业则处于CC级。
<食品企业 食品企业评级(2025Q3) 饮品企业 饮品企业评级(2025Q3) 中国旺旺 A 农夫山泉 A 统一企业中国 A 蒙牛乳业 A 周黑鸭 A 伊利股份 A 海天味业 A 青岛啤酒 A 双汇发展 A 贵州茅台 A 盐津铺子 BBB 五粮液 A 洽洽食品 BBB 水井坊 A 卫龙美味 BBB 东鹏饮料 BBB 劲仔食品 BB 重庆啤酒 BBB 五芳斋 BB 光明乳业 BB 甘源食品 B 李子园 C 来伊份 CC 欢乐家 C 良品铺子 CC 养元饮品 CC 桃李面包 CC 香飘飘 CC
多重驱动下,ESG正从“可选题”变为“必答题”:政策监管趋严、投资机构偏好转变、消费者意识觉醒,叠加企业应对气候风险的内生需求,推动行业加速转型。郎华强调,乳制品与酒精类企业因供应链标准化程度高,在ESG信息披露与管理体系建设上表现优于行业平均。
评估食品企业环境绩效需聚焦四大领域:气候变化应对、包装管理、水资源利用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郎华指出,食品行业价值链复杂,原材料种植(FLAG部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27%,包装材料涉及减塑与碳汇,水资源管理兼具环境与经济价值,而农业活动可能引发毁林风险。
蒙牛与伊利在环境披露上表现突出:蒙牛发布气候、自然与绿色包装专题报告,伊利推出零碳未来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报告。郎华评价:“这些专题报告系统呈现了企业在风险识别、战略规划与成果量化上的深度实践。”
细分领域中,伊利与蒙牛通过数字化工具实现全价值链碳减排;海天建立内部碳定价制度,将减排收益纳入投资评估;重庆啤酒、茅台等企业完成产品全生命周期碳盘查;水井坊依据ISO14064标准,成为首家系统核算范围三排放的酒企。
绿色包装方面,达能“脉动瓶全瓶可回收”、赫力昂“可回收牙膏管”等案例引领创新。但郎华提醒,行业仍面临范围三数据缺失(仅15%企业披露供应链排放)与塑料包装治理成本高企的双重挑战。

图源:商道咨询《消费品行业可持续包装管理体系与最佳实践案例集》
社会绩效评估中,食品安全、营养健康与供应链管理位列前三。2025年上半年,全国食品安全抽检不合格率降至2.61%,创历史新低。郎华观察到,企业普遍建立全流程管控体系,伊利、蒙牛等通过数字化溯源强化风险防控,老乡鸡公开供应商信息提升透明度。
供应链劳工权益方面,农夫山泉要求供应商遵守六大劳工标准,包括禁止强迫劳动与保障集体谈判权。营养健康领域,海天建立系统战略框架,通过技术研发与标准制定推动产品升级,低糖、低盐产品占比显著提升。
治理绩效评估聚焦五大维度:ESG监督机制、风险管理体系、反腐政策、董事会多元化与举报制度。蒙牛在董事会设立专项可持续发展委员会,2024年召开3次专题会议;农夫山泉、海天等企业将高管薪酬与ESG绩效挂钩,推动战略落地。
郎华总结:“行业ESG建设已进入精准深耕阶段。领先企业通过系统化布局构筑壁垒,而滞后企业若仅停留于表面文章,将面临市场淘汰风险。”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803906.html?f=wyxwapp